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朱莲青(1907~1991)

独立土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详细阐述了水稻土的成因、性态特点,对水稻土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

中国土壤学家。1907年8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1933年自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毕业后,应邀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任调查员,1937年初晋升为技师。在此期间发表了在当时很有见地的《论土壤与成土物质》(1935),强调了成土因素的作用;而《四川峨嵋山土壤垂直分布》(1936年调查,次年写成)的考察报告,则开创了中国关于土壤垂直分布的研究。1946年转入当时农林部林业实验所水土保持系任研究员,后晋升为技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农林部南京农业试验所研究员;1953年任农业部土地利用局工程师;1956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成立,任该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副院长,常到边远省区考察,研究土壤与环境的关系;1961年改任农垦部建设局副局长,除计划工作外,以很大部分精力研究各地土壤性状和农业生产的关系,作为决策依据。1978年任农牧渔业部土地利用局副局长,组织力量,调查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坚信中国耕地肥力及水热资源远未充分利用,大有潜力可挖。1978年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他精心指导了该项工作,除具体工作外,对中国的土壤分布、生成发育和系统分类,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一些文章。1978年当选为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1982年被接纳为国际土壤学会会员。在长期野外调查工作中积累了渊博的自然地理知识,因而能对中国土壤发生学提出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土壤母质对土壤属性的影响常居主导地位;应将人为活动作为主要的成土因素对待,其影响之大,可使气候性因素居于次要地位;土壤的生成发育必然受当地成土环境影响,而按其固定谱式,塑造出性态各异的土壤类型,直至成土作用有所增强或减弱时,则土壤发育必然也产生变化,他将此命名为土壤发育的演化论。对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命名,他认为土壤分类是性状分类不是成因分类,既要参照借鉴外国的分类制,更要体现中国特色。从1935年起他就从各方面论证将水稻土作为一个独立土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详细阐述了水稻土的成因、性态特点,对水稻土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

朱莲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