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土壤盐渍分区

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盐渍地球化学特征的区域。土壤盐渍分区图反映了中国土壤盐渍地球化学的概况,为因地制宜防治土壤盐碱化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和依据。土壤盐渍分区采用区和片两级分区制。区的划分,主要是以生物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和水文地质等因素综合影响决定的土壤盐渍地球化学特征的相似性为依据;片是在一个区的范围内根据自然条件的综合特点及其影响于土壤盐渍状况的差异性而划分。

应用地球化学和土壤发生学观点,研究土壤盐分来源、累积和迁移规律与盐渍土演变及其特性的内在联系进行土壤盐渍区域划分。中国有各种成因和类型的盐渍土,从滨海到内陆,由低地到高原,自热带到寒温带,随着生物气候带和海拔高度的水热条件变化,各种盐渍土分布面积数量和积盐强度也逐渐增长,总的趋势是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愈大,土壤积盐愈重,积盐层愈厚。在生物、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和水文地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盐渍地球化学特征的区域。土壤盐渍分区图反映了中国土壤盐渍地球化学的概况,为因地制宜防治土壤盐碱化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和依据。土壤盐渍分区采用区和片两级分区制。区的划分,主要是以生物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和水文地质等因素综合影响决定的土壤盐渍地球化学特征的相似性为依据;片是在一个区的范围内根据自然条件的综合特点及其影响于土壤盐渍状况的差异性而划分。据此,在中国可划分为8个盐渍区,27个盐渍片(见彩图186)。

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水浸渍盐渍区

本区土壤及地下水中的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滨海盐渍土均直接发育于盐渍淤泥,积盐过程先于成土过程。不同盐渍度的土壤和不同矿化度的地下水大致平行于海岸,呈连续带状(杭州湾以北平原海岸)或不连续斑状(杭州湾以南港湾海岸)分布,越趋向海岸含盐越重。土壤及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盐渍地球化学分异特征。除自闽江口以南至广西北仑河口和海南岛零星分布的酸性硫酸盐盐渍土及滦、辽河口地段局部出现少量苏打外,其盐分组成均以氯化物为主。按生物气候特征及盐渍状况,本区又可分为3片。

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

多为苏打盐渍土和草甸构造碱土。它是在草甸沼泽土、暗色草甸土、草甸黑钙土及黑土等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且多以斑状分布于其中。苏打累积伴随硫酸盐类短缺和土壤普遍碱化为其盐渍地球化学的主要特征。苏打来自山地化学径流和深位油层水以及生物还原作用。按生物气候特征及盐渍状况,本区又可分为3片。

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

盐分主要来自流经本区的各大河中上游地区及本区内的山地和黄土高原。各种可溶性盐类顺地势显示出较明显的地球化学分异。洪积-冲积扇及冲积平原上部多为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分布带;平原中部和下部为氯化物-硫酸盐或硫酸盐-氯化物分布带,平原内水盐汇聚地段及邻近滨海平原的地区,多为氯化物累积带。地下水矿化度随盐类分异带的顺序由低到高。在季风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下,土壤盐分向微地形高处重新分配,强烈累积于地表几厘米厚的土层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积盐和脱盐交替过程的特点。本区盐碱化土壤主要是在冲积母质经旱作耕种形成的潮土上发生发展的。按盐碱组成可分为氯化物盐渍土(卤碱)、硫酸盐-氯化物或氯化物-硫酸盐盐渍土(白不咸)、苏打-氯化物盐渍土(黑油碱)及由它们脱盐而形成的瓦碱土。这四种类型盐渍土相互插花、呈大小不同的斑状分布于耕地中,它们在一定自然和人为条件下可互相演变。此外,汾渭河谷黄土塬地的土底层多含硫酸盐,具有潜在盐化威胁。按生物气候和盐渍状况,本区可分为4片。

蒙古高原干旱-半漠境草原盐渍区

本区盐碱化土壤以苏打盐渍土、草甸构造碱土及草原构造碱土为主。苏打盐渍土分布在河迹洼地中,以及现代河谷的低平地段;草甸构造碱土多以斑状分布于微域地形稍高部位及低阶地上;草原构造碱土则处于高阶地或高平地段,呈斑状分布在地带性土壤中。苏打盐渍土起源于当地的水成和半水成土壤,可经脱盐而演变为草甸构造碱土。随着地下水位下降而不再参与现代成土过程,草甸构造碱土逐渐发展为草原构造碱土,其现代成土过程趋向于草原化。按生物气候特征和盐渍状况,可将本区分为3片。

黄河中上游半干旱-半漠境盐渍区

本区是黄淮海平原盐分主要补给区,以多种盐渍类型和硫酸盐累积的普遍性,为其盐渍地球化学的主要特征。渭、泾、洛河流域黄土高原的黄绵土黑垆土,底层多含碳酸盐和硫酸盐,具有潜在盐化威胁,其狭窄河谷中则分布以硫酸盐为主的现代盐渍土。兰州以东鄂尔多斯-黄土高原不仅灰钙土棕钙土等具有更接近地表的碳酸盐和硫酸盐累积层,而且在高平地势上,还成片分布着残余盐土及零星的残余碱化土和碱池(鄂尔多斯西北部)。宁夏和内蒙黄河河套冲积平原广泛分布着各种现代盐渍土。土壤和地下水中可溶盐类具有较明显的水平分异,山麓洪积扇和高阶地多碳酸盐-重碳酸盐,平原上部多重碳酸盐-硫酸盐,中部多氯化物-硫酸盐,下部为硫酸盐-氯化物,且在洼地及其边缘多含苏打。荒地中以结壳蓬松盐土和潮湿盐土居绝大多数,并自后套乌梁素海以西开始,沿五原-狼山一线至银川平原西大滩一带,有不少龟裂碱化土(白僵土)。兰州以西黄河上游高寒地区,盐渍土零星分布在山间河谷盆地中,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按生物气候特征和盐碱状况,本区可分为4片。

甘、蒙、新漠境盐渍区

本区为内陆闭流区,除额尔齐斯河水系外,所有水流或尖灭于戈壁沙漠、或汇集成内陆湖泊。来自山地的盐分,随径流状况而具有明显的地球化学水平分异,越趋向水盐汇聚中心,土壤积盐愈重,地下水矿化度越高。土壤不仅普遍含盐量高,且以有大量石膏或碳酸镁累积为特征。除广泛分布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的结壳盐土外,还有大面积的龟裂碱化土和镁质碱化土。本区主要按盐碱状况划分为4片。

青、新极端干旱漠境盐渍区

本区所有来自山区的径流,最终均分别汇聚于塔里木、吐鲁番和柴达木等独立体系的闭流盆地中。其盐渍地球化学显著的特征是:积盐历史久远,第三纪—老第四纪(N2—Q1)含盐地层在前山和山前洪积带广泛出露;土壤普遍含盐,程度强烈,多属于各种现代活性盐土,地表多为较厚而坚硬的盐壳,含盐由百分之十几到几十不等;盐渍过程多样,除由地下水引起的积盐过程外,残余积盐和洪积积盐过程、以及湖滨盐泥、盐壳的形成也相当广泛;石膏荒漠化较普遍,但碱化过程却不广泛,发育也较差。本区盐渍类型繁多,除氯化物、硫酸盐和碳酸盐-重碳酸盐外,在一些地段有以硝酸盐或硼酸盐累积为主,某些地段硼盐和钾盐的累积达到了工业开采的丰度。本区可再划分为3片。

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

本区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盐渍区。区内水盐除经雅鲁藏布江及狮泉河、象泉河流出本区外,其余均通过无数的短促而分散的内流河汇成众多的矿化湖泊,在其周缘形成盐渍土。其积盐强度远较青、新和甘、蒙、新两区为弱,且多具草甸沼泽特征。盐渍地球化学分异规律虽不甚明显,但有地域性差异,羌塘高原多苏打-氯化物(还有硼盐)累积;狮泉河、象泉河及雅鲁藏布江河谷以硫酸盐为主。因此,本区可分为3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