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盐化作用

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毛管水运动向表层运移、累积的过程。按照盐渍化发生的特点,土壤盐化可分为原生盐化、次生盐化。原生盐化又有现代盐化和残余盐化之别。原生盐化primary salinization在有利于汇集径流和聚积盐分的生物、气候、地形、水文和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综合影响下发生的土壤盐化。从中国沿海到内陆,由低地到高原,自热带到温带,都有现代原生盐渍土的分布。

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毛管水运动向表层运移、累积的过程。按照盐渍化发生的特点,土壤盐化可分为原生盐化、次生盐化。原生盐化又有现代盐化和残余盐化之别。

primary salinization

在有利于汇集径流和聚积盐分的生物、气候、地形、水文和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综合影响下发生的土壤盐化。从中国沿海到内陆,由低地到高原,自热带到温带,都有现代原生盐渍土的分布。随着气候干燥度的递增,土壤现代原生盐化的强度和分布广度也随之递增。

residual salinization

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土壤曾进行过强烈的积盐过程,以后由于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切等原因,改变了当地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不再参与现代成土过程。由于年降水量极少,使过去累积于土壤中的盐分仍残留于表土或心土层中,成为与当地现代成土条件不相对应的残余盐土。残留于土壤表土层的盐分仅有微弱的季节性垂直移动或遭到间歇性风力搬运。中国的残余盐化土壤主要分布于半漠境和漠境地区。

secondary salinization

由于人为经济活动(特别是兴修水利工程)不当,恶化了当地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引起地下水位猛烈上升,地下水和土体中的可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管水运动向土壤表层累积,导致原非盐化的土壤发生盐化。土壤次生盐化主要是发展引水自流灌溉时采取的水利工程技术措施不尽合理,引起灌区水盐平衡失控所致,在半干旱、干旱地区极为普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1976年统计,全世界灌区有50%的土地遭受盐化,每年有数百万公顷土地荒弃。灌溉而引起土壤次生盐化有三个原因:①灌溉水利工程技术措施不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并超过地下水临界深度,引起可溶性盐类向地表累积,使土壤发生盐化。地下水位越浅,矿化度越高,土壤积盐就越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土体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盐分,即使在地下水矿化度不高的情况下,如地下水位长期处在临界深度以上,也会引起土壤积盐。②利用地面或地下高矿化水灌溉,而又缺乏良好的排水淋盐措施,导致盐分在土体上层累积,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③在干旱地区的土壤心土、底土中含盐层的情况下,即使地下水位埋藏很深,由于灌溉下渗水流溶解了心土、底土含盐层的盐分,随土壤毛管上升水流的蒸发,向土壤表层累积,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