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4月13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贵州省贵阳市。1985年1月24日病逝于江苏省南京市。1932年自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后,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任技正、室主任等职。1947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从事土壤矿物研究,1949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土壤胶体,于1951年获博士学位。
中国土壤学家。1910年4月13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贵州省贵阳市。1985年1月24日病逝于江苏省南京市。1932年自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后,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任技正、室主任等职。1947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从事土壤矿物研究,1949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土壤胶体,于1951年获博士学位。同年8月归国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历任地质调查所研究员,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土壤队队长,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1979年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土壤胶体化学和土壤矿物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者,发表了《中国土壤胶体的一般性质》(1956)和《中国土壤中粘粒矿物的分布规律》(1964)等论著,编制了《土壤中粘土矿物分布图》(1965),在晚年还编撰了《土壤胶体》一书。在参加工作之初,他就研究盐渍土,并根据大量科研资料,撰写了《中国盐渍土分区》(1956),阐明了旱、涝、盐、碱与地下水的关系,在中国首次以“井灌井排”进行综合治理获得成功。他曾为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作出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于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他“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88年被追授“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优秀科技人员”荣誉奖。通过太湖地区水稻土发生及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研究,发展了土壤肥力的综合观点,强调土壤营养、环境条件与植物生长三者的统一,修正了过去以土壤养分为内涵的肥力概念。他晚年主要精力集中于新学科的开拓,潜心致力于土壤生态学研究。几十年来,他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土壤学专门人才,撰写和主持编写的论著有220余篇,如《华北平原土壤》、《土壤胶体》、《中国土壤》等,并以治学严谨和求实著称。
熊毅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