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壤形态学

剖面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确立了土壤形态学的科学概念。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土壤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土壤形态学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发展。1938年奥地利学者库比纳(W.L.Kubiena)根据他长期对土壤微形态的研究,发表《微土壤学》专著,进一步开拓了土壤形态学。土壤形态学研究的内容在成土因素影响下,土壤中各种物质的转化迁移、聚积等成土过程都完整地反映在土壤的形态特征和土壤物质上。

研究土壤及其组成物质的形态与形成环境和成土过程内在联系的学科。是土壤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和进行土壤调查制图的重要基础。

土壤形态研究历史极其悠久,人们认识和分辨土壤总是从观察其外貌形态开始。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先秦古书《禹贡》、《管子》就已根据土壤形态(土色、质地、结构、孔隙等特征)和某些土性对九州土壤作了系统分类。19世纪末,俄国学者B.B.道库恰耶夫创立现代土壤学,首先对土壤剖面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确立了土壤形态学的科学概念。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土壤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土壤形态学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发展。1938年奥地利学者库比纳(W.L.Kubiena)根据他长期对土壤微形态的研究,发表《微土壤学》专著,进一步开拓了土壤形态学。

土壤形态学研究的内容

成土因素影响下,土壤中各种物质的转化迁移、聚积等成土过程都完整地反映在土壤的形态特征和土壤物质上。罗扎诺夫(Б.Г.Розанов)在其《土壤形态学》一书中列举了土壤70多种基本成土过程及其形态特征,说明二者是因果的关系,是完全统一的,研究土壤形态,既反映土壤的发生发育历史,也显示了它的内在特性。

土壤自然体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物质实体,其整体和局部又可无限地分割和分离,因而土壤能在不同范围和不同结构层次上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通常可分为:土被形态、剖面形态、土层形态、结构体形态、颗粒形态等。土被形态主要包括土壤表面形态(地面覆盖物类型和状态,地形起伏和切割,土壤表面的结皮、结壳、龟裂、丘状凹凸、均匀土粒、砾幂状况等),以及土被结构形态(土壤个体的类型形状、大小和组合状况)。土壤剖面形态主要包括剖面土体厚度和层次分化状况(土层种类、层数、层次分异程度、层序,以及层间过渡状况等)。土层形态包括土层厚度、物质成分、成分分异及各种土内形成物(新生体)的形态。结构体形态包括结构体的形状和大小,结构体表面和内部的物质成分和成分分异,结构体彼此间的垒结状况等等。土壤颗粒形态包括颗粒种类、形状、大小、结晶状况、风化或分解程度、颗粒间的垒结点阵图案及其不均一状况等。

土壤形态分类

土壤形态可按形态单元的大小,分为大形态、中形态、微形态3类。土壤大形态是指大尺度的土被形态、剖面形态、土层形态、以及能为肉眼或放大镜分辨的任何土壤物质组件,如土壤结构及其空间几何学垒结状况,各种新生体、侵入体、生物体(植物根系和土壤动物)及其生命活动痕迹等,大形态是在野外进行土壤调查土壤分类研究的重要内容。土壤中形态为5~0.1毫米大小的形态单元,可借助双筒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较大的土壤单粒,土壤微团聚体,较小的土壤形成物(新生体)等均属之,中形态常是大形态的细部显示,或是微形态的粗貌轮廓,有时并不独立存在。土壤微形态为借助偏光显微镜所能观察到的土壤微观形态,研究土壤微固相部分的物质组成分(本体的、新生的;原生的、次生的;矿质的、有机的;死的、活的)及其形状、大小、数量比例、相关分布型式、微垒结孔隙的外形、大小和伸延状况等。

土壤形态学是诊断土壤性质和类型的基础,也是土壤分类重要的依据。随着土壤科学的发展和应用要求的提高,土壤形态研究正逐渐摆脱定性描述而向定量分析发展;在研究方法上,更加注重大、中、微形态研究相结合,尤其重视土壤形成环境和成土过程与土壤形态和土壤物质成分、物质结构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