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壤温度

它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变化,是土壤热状况的反映。意义 土壤温度对土壤理化、生物过程和植物的生命活动均有重要影响。如各种植物种子有其最低、最佳和最高萌发温度。小麦、大麦、燕麦的最低萌发温度是1~4℃,粟为6~8℃,水稻、棉花、高粱则为11~14℃。如何及时调节土温适于种子发芽十分重要。土温又显著地影响到植物根系生长的速率、数量和形态。

土壤热量的量度。它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变化,是土壤热状况的反映。

意义

土壤温度对土壤理化、生物过程和植物的生命活动均有重要影响。如各种植物种子有其最低、最佳和最高萌发温度。小麦、大麦、燕麦的最低萌发温度是1~4℃,粟为6~8℃,水稻、棉花、高粱则为11~14℃。如何及时调节土温适于种子发芽十分重要。土温又显著地影响到植物根系生长的速率、数量和形态。在一定的土壤温度范围内,根的增长几乎和土温的增加呈直线关系。小麦形成庞大根系的适宜土温是12~16℃,而玉米则在24℃左右。土温还对植物根系吸收养分有重要影响,水稻根系吸收养分的最佳土温约为30℃,而低温与高温则对根系吸收养分均有不利影响。土壤温度状况对植物病虫害的消长有重要的影响。严寒少雪的冬季常将许多害虫冻毙,使来年虫害减轻。过高的土温也能抑制土壤中某些有害昆虫的生育,如在土温适宜(30℃)时,即使在低含水率条件下,东亚飞蝗虫卵仍可正常孵化,当土温达到41.5℃时,即使含水率条件适宜,越冬卵的存活率也会大大下降。土温对某些植物病害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如受芜菁花叶病毒(TPMV)侵染的大白菜的发病适温约为28℃左右,土温在15℃到30℃范围内,温度愈高发病愈重。土温还明显影响土壤中离子的迁移和各种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进程等。

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

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大体可以分为4个方面:①气象因素。如与地面太阳辐射量有关的纬度,季节及昼夜交替,大气组成,密度及其混浊度,云层的高度、厚度及数量和与蒸发有关的风速、气压、相对湿度等。②土壤组成和性质。如与土壤导热性、导温性、热容量等土壤特性有关的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等。③土地位置。如海拔高度、地形方位等。④土面覆盖状况。如地表植物或积雪被覆状况,土面的颜色、平坦度等(见土壤热性质)。

土壤温度的调节

一般采用的措施有:①耕作。采用垄作、中耕、深翻、镇压、培土等措施,以改变太阳入射角或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状况等。②以水调温。水分具有大的热容量、导热率和蒸发潜热,土壤含水量还影响土壤反射率。因此,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热状况有较大影响。③覆盖。是调节土温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可分为透明覆盖与非透明覆盖。前者用尼龙薄膜、玻璃、油纸等材料,后者用植物秸秆、草帘、芦席、灰肥、沥青制剂等。④设置风障,营造防护林带等。在寒冷多风地区,风障能起到降低风速、减少地面乱流和蒸发耗热的作用。风障前的地面(向阳面)可增加反射辐射和减少地面有效辐射损失。因此,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温,有利于作物育苗和安全越冬,减轻霜冻危害。留茬播种、熏烟等措施,也可起到调节土温的作用。此外,还可利用工业余热放养绿萍,进行工厂化育秧。蔬菜、花卉等生产中采用塑料大棚、温房、玻璃暖房等设备,可人为控制土壤温度状况。

土壤温度测定

通常用普通定时温度计、最高和最低温度计等测定地表温度;用直管地温计可分层测定较深层的土壤温度,同时也可采用电测温度计(热电偶、电阻温度计)测定。它们不仅可用作定位测定,而且也可作流动测定和远距离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