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单粒通过凝聚和胶结作用形成直径小于0.25毫米的结构单位。又称微结构。其概念曾与土壤机械成分混同。到1930年第二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上,确定《国际法A》属土壤机械组成分析,分析前必须将土样充分分散,分离出的颗粒即机械成分或称土壤单粒。而《国际法B》则属土壤微团聚体分析,分析前土样中只加NH4OH液,以便弱度分散,分离出的颗粒即微团聚体。
土壤单粒通过凝聚和胶结作用形成直径小于0.25毫米的结构单位。又称微结构。其概念曾与土壤机械成分混同。到1930年第二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上,确定《国际法A》属土壤机械组成分析,分析前必须将土样充分分散,分离出的颗粒即机械成分或称土壤单粒。而《国际法B》则属土壤微团聚体分析,分析前土样中只加NH4OH液,以便弱度分散,分离出的颗粒即微团聚体。之后,这一术语及其相应的分析方法逐渐在土壤学文献中增多。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一些高分辨率观测仪器的问世及其在土壤学中的应用,土壤微团聚体研究更向微观方向发展,不仅区分各级大小微团聚体的性质、含量和分布,而且能鉴别由粘土片不同排列所形成的各种微结构的形态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土壤微团聚体分析分两个步骤。首先是土样制备,然后将制备好的土样用水移入量筒,制成悬液,按斯托克斯定律,用吸管吸样测定各级微团聚体。土样制备是分析精度和结果可比性的关键。在原《国际法B》中,制备土样时需加入NH4OH,并煮沸两小时,对微团聚体有明显的破坏作用。50年代以来,土壤微团聚体分析中一般都已不加任何化学分散剂,而只用机械分散法(研磨、振荡或超声波处理)分离各级微团聚体。中国广泛应用由卡钦斯基(Н.А.Качин-ский)介绍的分析方法。将土样用木棒或带有橡皮头的研杆研细,通过1毫米筛孔,称样20~30克(粘质土可少些,砂质土宜多些),放入容器中用水浸泡24小时,振荡2小时,然后将悬液通过孔径为0.25毫米的筛网而移入量筒,按斯托克斯定律吸样测定。
同时应用微团聚体组成和机械组成资料,不仅能判断两者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能计算出土壤结构系数、分散系数和团聚度等很有用的物理参数(见结构系数)。土壤微团聚体的含量和分布对土壤一系列物理性质产生重要影响,如中国南方某些粘质红壤中的粘粒含量可高达50%以上,但是由于土体中含有大量水稳性很强的微团聚体,使这些土壤表现出的物理行为,却不象粘质土,而类似砂质土。它们的持水性可很高,但能提供植物生长的有效含水量却很低;它们的入渗性较好,非饱和导水率随着土壤含水量下降而迅速降低;它们的剪切强度不大,且主要取决于微团聚体间的内摩擦力。对这些特征的了解有助于制订与一般粘质土壤所不同的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管理措施。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水稻土,由于植稻期间土壤经常粘闭和淹水,大团聚体严重破坏,而微团聚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土壤水气关系的作用。因此,不同地区的高产水稻土中常具有较多的微团聚体。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