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壤区域性分布

在某些土壤地带的一定区域内,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及人为耕作等影响,使土壤分布发生相应的变异和有规律组合的现象。地形条件是影响土壤地带性变异造成土壤区域性分布的重要因素。

在某些土壤地带的一定区域内,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及人为耕作等影响,使土壤分布发生相应的变异和有规律组合的现象。地形条件是影响土壤地带性变异造成土壤区域性分布的重要因素。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由于第三纪末期新构造运动以来高原面不断隆起,是面积广阔的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大高原,成为独特的土壤及自然景观区域,充分反映地质构造、地形条件历史演化过程中引起水热条件变化影响下造成的特殊的土壤区域性分布。在一定的土壤地带内,土壤变异与地形部位存在一定的关系。如在中国华北平原自太行山到海边,依次分布山地的粗骨褐土、淋溶褐土,冲积扇为褐土和褐潮土,平原有黄潮土和沼泽化黄潮土,滨海平原为黄潮土和盐土(见图)。在大兴安岭东部,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为暗棕壤,400米以下的三级阶地为白浆土,二级至一级阶地分布着黑土,河漫滩为暗色草甸土沼泽土

太行山至滨海平原土壤区域性分布

水文地质状况的差异影响成土过程和土壤的区域性分布。如新疆焉耆盆地,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只有50毫米,地带性土类为棕漠土,它分布于冲积扇上部,不受地下水影响;而冲积扇的中部、下部的地下水位只有2~3米,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加上实行灌溉农业,分布着绿洲白土和绿洲潮土;在冲积扇前缘至三角洲和泻湖地段,地下水埋深仅1~2米,矿化度由1~3克/升逐渐增加到30克/升以上,相应地分布着草甸土、草甸盐土和盐土。

土壤的区域分布还受某些母质的影响。例如,在热带、亚热带的四川、贵州、广西及云南一带石灰岩裸露的岩溶地区,新的风化碎屑以及富含碳酸盐的地表水源源不断地进入土体,会减缓土壤中盐基的淋失并抑制脱硅富铝化作用的进行,往往形成大面积幼年的、有石灰反应、中性或弱基性的黑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四川盆地内因大面积分布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形成大面积紫色土、紫泥田;西北部黄土高原因长期耕种,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大面积由黄土母质发育的黄绵土。这些土壤与红壤、黄壤、黑垆土共处于同一土壤地带,构成明显的土壤区域性分布。

在中、小地形条件及其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土壤区域性分布可出现多种的土壤组合形式。高原与低山丘陵沟谷发育区,多是树枝状伸展,土壤自丘顶到谷地形成枝形土壤组合,这种土壤组合都由相应的地带性土壤、水成土与半水成土组成。如黄土高原的干谷多呈树枝状伸展,由高原面向沟底延伸,分别出现轻质黑垆土黑垆土黄绵土,沟底地段出现黄潮土。扇形土壤组合常见于山间盆地与冲积平原中,如华北平原系由黄河多次泛滥沉积而成,沿黄河河道有一系列冲积扇地形向外伸展,由扇形地上部开始,根据急沙慢淤,不急不慢两合土的沉积规律,依次出现沙土、两合土与淤土,而在两合土上因返盐而形成花碱土。盆形土壤组合多见于湖泊四周,地形由四周向中心倾斜,水分状况也发生变化,以湖泊为中心向外扩展,依次出现沼泽土草甸土及地带性土壤。如内蒙古高原分布的许多湖泊,由湖盆中心向外扩展可依次出现沼泽土、盐化草甸土、草甸栗钙土栗钙土

人类耕作影响产生的土壤组合也有几种形式:梯田式土壤组合,多见于丘陵地区,这在南方水稻地区尤为普遍;棋盘式土壤组合多见于平原地区,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平整土地,开挖灌排沟渠,使土地逐步规格化、园田化,形成棋盘式的格局;框(垛)式土壤组合多见于低洼圩区与湖荡地区,也是长期农田基本建设的结果。如桑(蔗)基鱼塘和垛田,呈框状、垛状。垛田见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是经长期挖泥垫高而成的。在大型水利事业发展和洼涝消除的情况下,垛田逐步改造成为普通条田;同心圆土壤组合见于村庄周围以居民点为中心,愈近居民点受人为培肥影响愈强烈,土壤肥力和熟化度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