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壤磷

土壤中各种形态磷的总称。全磷量地壳平均含磷量约为0.12%。土壤的全磷量在0.01%~0.12%之间。土壤含磷量既受母质及成土过程的影响,也受施肥制度所影响。中国主要土壤的含磷量自南向北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南岭以南的砖红壤全磷量最低,其次是华中地区的红壤,东北地区的土壤和黄土性沉积物发育的土壤、含磷量较一般为高。同一土壤中,细粒部分含磷量常比粗粒部分高,表土含磷比底土高。

土壤中各种形态磷的总称。

全磷量

地壳平均含磷量约为0.12%。土壤的全磷量在0.01%~0.12%之间。土壤含磷量既受母质及成土过程的影响,也受施肥制度所影响。中国主要土壤的含磷量自南向北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南岭以南的砖红壤全磷量最低,其次是华中地区的红壤,东北地区的土壤和黄土性沉积物发育的土壤、含磷量较一般为高。同一土壤中,细粒部分含磷量常比粗粒部分高,表土含磷比底土高。

形态

通常将土壤磷划分为无机态磷和有机态磷两大类。

无机磷化合物

正磷酸盐是自然界中磷的最稳定存在形态,土壤中的无机磷化合物几乎全部是正磷酸盐,可分为水溶态、吸附态和矿物态3种:

水溶态磷

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依土壤pH、磷肥施用及土壤性质而定,一般在0.003至0.3毫克/升之间。由于沉淀反应的限制,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不大可能超过8毫克/升。在一般土壤溶液pH范围内(pH 5~9),磷酸根离子主要是和H PO -。溶液中的磷除呈解离的或络合的正磷酸盐外,还有部分聚合态磷酸盐以及数量不等的有机磷化合物。各种成分的含量受其稳定常数、pH以及相应的溶液浓度所支配。此外,在离子强度低时,也可能有某些胶体状态的无机磷和有机磷化合物悬浮于溶液中。由于它们不易同土壤其他成分发生反应,因而这部分悬浮物更容易被淋失。植物根系直接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磷酸根以获得磷营养,因此溶液中的磷酸根离子最为速效。其浓度及土壤维持这种浓度的能力,对植物营养及磷的淋失来说,至关重要。

吸附态磷

这部分磷结合于土壤固体成分如高岭石、铁、铝氧化物及方解石等的表面,并不形成单独的磷酸盐矿物。各种土壤吸附磷的能力相差很大,与土壤的性质如粘粒含量、粘土矿物种类、pH、有机质含量等密切相关。土壤成分中对磷吸附最重要的是粘土矿物,铁、铝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以及方解石。其中水合铁、铝氧化物特别重要,对磷酸根有很高的亲合力。特别是无定形的铁、铝氧化物,其比表面积大,且常以胶膜形式包被于其他矿物表面,对磷的吸附作用强烈。在石灰性土壤中,磷酸根可先吸附于方解石表面,继而缓慢地转化成磷酸钙化合物;或者先在溶液中形成磷酸钙化合物,然后沉淀于方解石表面。根据吸附原理,吸附与解吸之间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当溶液中磷被移走(如被植物吸收),吸附态磷会释放到溶液中。溶液中磷的浓度与吸附体表面的饱和度呈正相关,若吸附体表面接近饱和,溶液磷浓度可能相当高,吸附态磷的肥效也高。若吸附体表面饱和度很低,其溶液中磷浓度也很低,则不足以维持作物的正常生长。在含磷量低而吸持磷能力强的红壤、砖红壤上进行的试验表明,施入少量磷肥几乎看不到肥效,但施入大量磷肥后,其肥效则可持续多年。通常砂质土及含大量有机质的土壤只能吸附较少量磷,且对磷的吸附强度弱,故不需太多磷肥即可达到适合植物生长的磷浓度。

矿物态磷

在石灰性土壤中,磷灰石是最稳定的磷酸盐矿物。土壤中的磷灰石很多来自母岩,尤其是氟磷灰石。但也有是从其他磷化合物转化而成的,如羟磷灰石等。磷灰石的溶解度极低,在没有水溶性磷肥加入时,其浓度一般低于0.01毫克/升。可溶性磷肥(如过磷酸钙)在石灰性土壤中,可逐渐向磷酸二钙→磷酸八钙→磷灰石方向转化,其溶解度不断降低。向磷灰石转化的速度缓慢,磷酸二钙及磷酸八钙可以在土壤中存在数月乃至数年。在中等酸性土壤中(pH5.5至7.0)则以吸附态磷为主,也可能生成铁、铝磷酸盐,特别是一些有许多其他离子(如钾、铵等)参加的复合盐类;在强酸性土壤中,无机磷主要以磷酸铁和磷酸铝化合物存在,或呈凝胶态沉淀,或呈结晶态。根据溶度积原理推断,在强酸性土壤中可以稳定存在的是粉红磷铁矿和磷铝石,但至今并未从土壤中分离出这两种磷酸盐矿物。此外,在水稻土和其他沼泽、渍水土壤中,可能有兰铁矿[Fe3(PO42·8H2O]存在。

无机磷分组

根据无机磷在不同化学提取剂里的选择溶解性,可将其分为几组。在众多分组法中,以张守敬和杰克逊,(M.L.Jackson)的分组法(包括以后的某些修正)应用较为普遍,该法将无机磷分成4组:(1)磷酸铝类化合物(Al—P):能溶于氟化铵提取液,如磷铝石,也包括同富铝矿物(如三水铝石、水铝英石等)结合的磷酸根。(2)磷酸铁类化合物(Fe—P):能溶于氢氧化钠提取液,如粉红磷铁矿以及吸附于水合氧化铁等富铁矿物表面的非闭蓄态磷。(3)闭蓄态磷(O—P):或称还原溶性磷,包括被水合氧化铁胶膜包被着的各种磷酸盐。(4)磷酸钙(镁)类化合物(Ca—P):指各种酸溶性钙(镁)磷酸盐。如磷灰石类;也包括磷酸二钙、磷酸八钙等。

随着成土过程的发展,土壤中Ca—P组分降低,Al—P和Fe—P组分提高。在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中,风化程度很高的砖红壤和红壤,无机磷组分中以闭蓄态磷为主;在非闭蓄态磷中,也以Fe—P为主,其次是Al—P,而Ca—P一般含量较少。风化程度较低、具有石灰性反应的黄潮土和土,则Ca—P占很大部分,一般约占无机磷总量的60%至70%,Fe—P和

Al—P含量较少。风化程度居中的黄棕壤,无机磷组成介于前二者之间,属于过渡类型。

有机磷化合物

土壤有机磷含量变幅很大,可占表土全磷量的20%~80%。根据中国已有资料,有机质含量为2%~3%的耕作土壤中,有机磷可占全磷量的25%~50%。侵蚀严重的红壤表土有机质含量不到1%,有机磷含量占全磷含量的10%以下。而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可高达3%~5%,有机磷含量可占全磷量的2/3。通常粘质土含有机磷要比轻质土多。土壤有机磷化合物中大部分为未知,已知的以植素(肌醇磷酸盐)最多,其次是磷脂和核酸。除了这三大类别外,还有少量的磷蛋白和磷酸糖类。它们在土壤有机磷中的相对含量如下:

植素磷 2%~50%

磷脂磷 1%~5%

核酸磷 0.2%~2.5%

磷蛋白磷 微量

磷酸糖磷 微量

核酸类及磷脂类有机磷在土壤中极易分解,这部分磷对植物相当有效;植素磷分解缓慢,可属缓效磷;与土壤腐殖质相结合的有机磷大多为未知,且较难分解,其有效性较低。

转化

随着成土时间的推移,土壤中磷灰石和其他钙磷含量逐渐降低,相应地铁磷和铝磷逐渐增加。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有机磷组分随着腐殖质的增加而聚积,成为土壤中磷的重要组分,其含量可超过占表土全磷的50%(图1)。磷酸根离子能同土壤中的许多成分如水合铁、铝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层状硅铝酸盐,固体碳酸钙,以及各种金属离子等发生反应,反应过程相当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是沉淀和溶解反应、吸附和解吸反应,以及有机磷的矿化和无机磷的生物固定等。当施磷肥于土壤时,通过土壤溶液,能引起土壤中各种形态磷的互相转化(图2)。由于反应速度的关系,在同一种土壤中,各种形态的磷可同时存在。

图1 不同形态土壤磷的相对分布与成土时间的关系

图2 土壤磷循环

移动

土壤生物的作用

生物对土壤磷的移动、转运影响最大。土壤动物活动可使土壤磷产生无规律的重新分布,而高等植物可使土壤磷产生定向移动。例如磷被植物根系吸收,转运至地上部,当植物残体分解后,磷释放于表土,故在未受干扰的土壤剖面上,常出现磷的不均一分布,在表土层中富集,而在表土以下土层中含磷量有所减少。

质流

土壤溶液中磷通过质流可运移至根部而被植物利用,也可淋失而脱离土壤。虽然土壤溶液中磷浓度很低,以质流转运的数量甚微,但从地质年代纵观,磷的淋失是存在的。若土壤对磷的保持容量低,例如砂土,而磷肥用量又过高,则会导致土壤溶液中磷浓度较高,质流运动造成土壤磷的淋失就不能忽视。

扩散

磷一般是通过扩散向植物根系运动的,由于磷酸根离子在土壤中的扩散系数只及硝酸根离子的万分之几,因此土壤磷的扩散移动是有限的;其速度与磷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梯度有关,也与土壤对磷的吸持饱和度有关,后者决定磷从固相释放到溶液中的难易和速度。当溶液中的磷被移走时(如被植物吸收),固相中的活性磷可释放进入溶液,并向低浓度移动,这主要靠扩散完成。

土壤磷的有效性

活性磷

是指能同32P进行同位素交换的,或容易被某些化学试剂所提取的,或可被植物吸收的土壤磷组分。它包括部分或全部吸附态磷,以及易效态有机磷;在有的土壤中,活性磷还包括某些沉淀态磷。活性磷是与土壤中植物有效态磷相关的一个重要实用概念,尽管它包含数种形态磷在内,但仍属于可测定的土壤磷组分,通常土壤磷的检测,就是为了测定全部或部分活性磷。

磷的固定

通常把土壤水溶性磷转变成相对缓效态或难效态磷的过程,称为土壤对磷的固定。如果水溶性磷转移至土壤固相,仍能释放进入溶液,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则不能视为磷的固定。只有当土壤固相磷不能被释放,或释放速度很慢,不足以满足作物的正常生长,才认为磷被固定着。

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途径

调节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是影响土壤固磷作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图3)。对酸性土壤,适当施用石灰调节其pH值,使保持在中性附近(以pH6.5~6.8之间最为适宜),可减少固磷作用,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

图3 在不同土壤pH值条件下,磷酸盐的无机固定方式

增加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其固磷作用往往较弱。对土壤施用易分解的有机物质,可使土壤有效磷增加。除了有机质矿化能提供部分无机磷外,还有下列作用:①有机阴离子与磷酸根竞争固体表面的专性吸附点位,从而降低磷的吸附。②通过有机物分解所产生的有机酸和其他螯合剂的作用,将被固定在不溶性钙、铁、铝磷酸盐中的磷释放为可溶态。③腐殖质可在铁、铝氧化物等胶体表面形成保护性表面,减少对磷酸根的吸附。④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溶于水形成H2CO3,增加钙、镁磷酸盐的溶解度。

土壤淹水

水田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一般比旱地高。土壤淹水后产生两方面结果,一是氧化还原电位下降,二是使酸性土壤pH值有所提高,而碱性土壤pH值则有所降低。前一结果导致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因而避免了磷酸高铁一类固定态磷的生成,并使原固定于磷酸高铁中的磷酸根,由于磷酸低铁化合物溶解度的增加而成为有效态磷。此外,因包被于磷酸盐表面的铁质胶膜还原,从而提高了闭蓄态磷的有效度。后一结果由于酸性土壤pH值升高,促使铁、铝形成氢氧化物沉淀,从而减少它们对磷的固定;碱性土壤pH值下降,又能增加磷酸钙的溶解度。反之,若淹水土壤落干,则导致土壤水溶性磷和有效磷总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