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大小和形状不同而成分和性质迥异的各种固体颗粒,简称土粒。土粒又可分单粒(又称原生颗粒)和复粒(又称次生颗粒)两种。单粒是在岩石矿物风化、母质搬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在完全分散时可以单独存在,包括各种矿物碎片、屑粒和胶粒以及有机残体碎屑,它们的细粒部分可通过土壤机械分析(见土壤颗粒大小分析)而得,故也称土壤机械成分。
土壤中大小和形状不同而成分和性质迥异的各种固体颗粒,简称土粒。土粒又可分单粒(又称原生颗粒)和复粒(又称次生颗粒)两种。单粒是在岩石矿物风化、母质搬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在完全分散时可以单独存在,包括各种矿物碎片、屑粒和胶粒以及有机残体碎屑,它们的细粒部分可通过土壤机械分析(见土壤颗粒大小分析)而得,故也称土壤机械成分。复粒是由各种单粒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下复合而成,包括粘团、有机—矿质复合体和微团聚体,一般可通过土壤微团聚体分析而得。单粒、复粒可进一步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粘结或团聚,成为各种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结构体。单粒、复粒和结构体构成土体的固相骨架,其容积一般占土体容积的一半左右,而其余一半容积是孔隙,被水和空气充满着。土粒及粒间孔隙的大小、形状和分布,对理化性质有重要影响,因为许多化学、物理化学反应,水、气的保持和移动,植物根系的穿插和吸收养分以及土中小动物、微生物的活动等,都是在土粒表面及孔隙中发生的。
土粒的大小和成分不同,其理化性质迥异。细小的颗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其吸附力、持水力和保肥性都很强,而透水、透气弱,耕作阻力大;粗颗粒则反之,其比表面小,故持水、保肥能力差,但透水、透气性强,易于耕作,土壤养分易于释放。所以,粗、细颗粒搭配好的土壤就具有较好的水、肥、气、热状况,肥力较高。因此,合理调节土壤颗粒组成十分重要。但是,要改变土壤机械组成(大小单粒的含量比)即质地改良是十分困难的,故人们主要是通过耕作、施肥等措施来增加复粒尤其是团粒结构数量,改善结构性,来提高土壤肥力。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