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壤分布

陆地上一定范围内的土壤在成土因素长期综合作用下的分布状况及其规律性。首先,土壤的分布是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这表现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如:热带雨林带分布着砖红壤,热带稀树草原带分布着红棕壤(燥红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着红壤和黄壤等。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有棕壤,干旱草原带分布有黑钙土和栗钙土,荒漠草原带分布有棕钙土、灰钙土。

陆地上一定范围内的土壤在成土因素长期综合作用下的分布状况及其规律性。首先,土壤的分布是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这表现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如:热带雨林带分布着砖红壤,热带稀树草原带分布着红棕壤(燥红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着红壤和黄壤等。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有棕壤,干旱草原带分布有黑钙土栗钙土,荒漠草原带分布有棕钙土灰钙土。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着灰化土,苔原带分布着冰沼土等。土壤地带性分布又表现为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土壤水平地带性又可分为土壤纬度地带性和土壤经度地带性两种。土壤纬度地带性是土壤类型随纬度不同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如欧亚大陆中部土壤纬度地带性自北到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土壤经度地带性是土壤类型随经度不同而发生变化。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带从沿海到内陆,土壤类型随经度不同而呈有规律的更替。以大西洋沿岸温带地区为例,自西部沿海到东部内陆的土壤更替顺序依次是棕色森林土、灰色森林土、黑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和荒漠土(见土壤水平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表现为土壤类型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规律性更替,这些更替都是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的(见土壤垂直地带性)。

除地带性分布规律外,土壤分布还有与地域性的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相适应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地形对水热条件再分配有显著影响,也影响到土壤的分布;大的如第三纪末期新构造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对大地形的改变,引起环境因素的剧烈变化,影响土壤发育和分布;小的如地形的高亢、平坦和低洼,也会引起土壤水分、养分、颗粒物质的再分配。如山地不同坡向的水热条件不同,因而阴坡、阳坡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高度就可能有差异。地形支配地表径流,从高处流向低处,较陡的高亢地排水快,易遭侵蚀和淋溶,细土流失多,故质地较粗,土壤发育差,分布着薄层土;而低洼地易于积水,常堆积由高处搬运来的细粒物质,腐殖质较易累积,土壤颜色较暗,常分布厚层细质地的草甸土沼泽土。因此,在不同地形部位上常有规律地分布着不同的土壤类型。母质对土壤分布的影响表现在地带性土壤中出现非地带性土壤。如四川盆地的地带性土壤为黄壤、红壤,但由于分布着大片石灰性紫红色砂岩、页岩母质,土壤中碳酸盐抑制了富铝化过程的进行,从而出现了大面积的紫色土,形成黄壤、红壤及紫色土复区。人类耕作活动会改变土壤的性状,影响土壤的发育和分布。如黄土高原长期使用高量土粪形成的土,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长期灌溉的灌淤土的发育和分布,各地区古老水耕农田发育的水稻土的分布,都是人为长期生产活动影响的结果(见土壤区域性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