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土壤电磁现象的诸项性质之统称,包括土壤电性和土壤磁性两部分。土壤电性测定,始于19世纪初德国的一次土壤调查,其中有一项调查内容为土壤导电性(G.Schübler,1833);土壤磁性的研究起步晚,在20世纪中期才有法国的报导(S.Henin和Le Borgne,1952~1954)。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电性、土壤磁性、土壤电磁场、土壤电磁性研究法、土壤电磁改良等。
反映土壤电磁现象的诸项性质之统称,包括土壤电性和土壤磁性两部分。土壤电性测定,始于19世纪初德国的一次土壤调查,其中有一项调查内容为土壤导电性(G.Schübler,1833);土壤磁性的研究起步晚,在20世纪中期才有法国的报导(S.Henin和Le Borgne,1952~1954)。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电性、土壤磁性、土壤电磁场、土壤电磁性研究法、土壤电磁改良等。
包括电导(或电阻)、电场、电位、电渗、电泳等。应用最多的是电导(电阻),可由它间接估算土壤含水量或含盐量,或用于野外的土壤调查和水盐动态监测,如:①划分不同盐渍度的复域土壤界线,②确定土壤淋盐深度或积盐层位置,③追踪土壤下渗的湿润锋面,或毛管上升水的边缘,④监测地下水位动态等。
是土壤各组分的磁性综合反映。常用的有磁化率、饱和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简称剩磁,包括自然剩磁、热剩磁等)、矫顽力、居里点(奈尔点)等。
在20世纪50~60年代,从地学部门引进了磁测设备和方法,并研制适合于土壤用的简易而高灵敏度磁测仪,研究了夏威夷砖红壤和西伯利亚土壤的磁性,讨论了土壤磁性的载体——氧化铁矿物。70年代,研究了西欧、俄罗斯、热带非洲、印度等地土壤的磁化率。瓦久尼娜(А.Ф.Валюнина)对苏联土壤磁化率的地理分布、剖面分异及粗细土粒中分配等作了系统研究,而且首次报导了几类土壤的自然剩磁剖面。英国莫林斯(C.E.Mullins)对土壤磁化率在研究土壤发生上的意义作了综述(1977)。80~90年代,在中国,研究了主要土壤类型的磁化率剖面,从而对欧亚大陆土壤磁化率的发生分布规律有了总体的认识,提出了土壤磁性矿物发生的若干假说,出版了《土壤磁学》。在英国,联系环境问题研究土壤磁性,出版了《环境磁学》。常用的土壤磁性指标有磁化率和剩磁等。
在地学部门工作中常常涉及土壤电场和磁场,但至70年代才报道了土壤自然电场和土壤自然剩磁的专题研究工作。80年代初提出了土壤电磁场理论研究的问题。90年代初,在中国初步研究了浙江省红壤、水稻土、潮土、盐土自然电场的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