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壤

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其厚度从数厘米至2~3米不等。土壤与成土母质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具有肥力,即具有不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不论如何贫乏,土壤这两字,像“母亲”两字一样在所有语言中均可找到。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土壤有不同的认识。

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其厚度从数厘米至2~3米不等。土壤与成土母质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具有肥力,即具有不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不论如何贫乏,土壤这两字,像“母亲”两字一样在所有语言中均可找到。

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土壤有不同的认识。生态学家,从生物地球化学观点出发,认为土壤是生命密度最大的地球表层,因此,其生物地球化学的能量转化和交换也最为活跃;环境科学家认为,土壤是重要的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物的缓冲带和过滤器;工程学家认为,土壤是地表与固结岩石之间的疏松物质,它的功能在于承受压力和作为工程材料的来源。

对于土壤学家和农学家来说,对土壤的理解也在不断发展。

古代“土生万物”的解释:古斯拉夫人视土壤为哺育儿女的“母亲”,古罗马的许多诗歌中,把土壤比拟为圣洁的“女神”。早在公元前三世时,中国《周礼》中就指出:“万物自生焉则曰土”,有土就有植物生长。

19世纪的历史自然体学说:1883年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В.В.Докучаев)在《俄罗斯黑土》一书中根据土壤发生学的观点,指出土壤是在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等五个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因此是一种独立的历史自然体。美国土壤学家詹尼(H.Jenny)根据以上所说的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学说提出了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函数式:

S=f(Cl,O,r,p,t…)

式中:S为土壤;Cl指气候;O指生物;r指地形;p指母质;t指时间,即年龄。

函数式表明,土壤是随成土因素变化而变化的。由于成土因素中气候和生物因子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引起地表土壤在性质上和类型上呈现相应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变化,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当今土壤圈的概念:1938年瑞典科学家麦迪生(S.Mattson)首次提出了土壤圈(pedosphere)的概念。这一概念一方面反映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对土壤物质组成的来源和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土壤圈对四大圈的反作用(见图)。因而,可以认为这一概念扩大了土壤的内涵。经济发展、人口激增,给土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现在所讲的土壤圈已是在人为影响下的土壤圈,只有把环境生态、资源和土壤圈的变化密切联系起来,才能有效地利用土壤为人类服务。

在实践上,土壤不仅是历史自然体,也是劳动的产物。土壤作为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其肥力水平和生产力可以通过合理耕作、施肥、轮作措施而得到恢复和提高;而利用不当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不科学的土壤管理则会导致土壤退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壤又深受人为活动的影响。

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