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2月出生,湖南省桃源县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5~1959年在苏联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晋升为研究员,1984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常委,中国农学会、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
中国土壤学家。1929年2月出生,湖南省桃源县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5~1959年在苏联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晋升为研究员,1984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常委,中国农学会、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1994年,5月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6月又被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副主任。1960年起,刘更另在湖南省研究南方低产水稻土,探索红壤稻田中磷的变化条件和规律,为改良低产田、发展双季稻绿肥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初,在研究中他发现新的农作制导致土壤中钾、锌元素亏损,对症防治,从而解决水稻“僵苗”和棉花“黄叶枯病”问题。80年代,他研究土壤砷的化学行为,为改良“砷毒田”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砷的农业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受到土壤学界的重视。在科研领域中,微观上他较系统地研究了土壤表面化学、离子吸附及解吸机理,以指导植物营养与施肥;而在宏观上,他研究红壤地区的季节性高温干旱和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与方法,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由于他重视土壤学原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地学与农学的结合,将光热资源、土肥条件和水稻生育融为一体进行综合科学研究,在湖南省提出“晚稻超早稻”的论点,为晚稻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如衡阳地区在他的指导下,晚稻连续6年大增产,平均年增产量达18.6%。他主持的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曾11次获国家和部级奖励,由他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不仅获得国家奖励,还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核心刊物。多年来他培养了10名博士生和11名硕士生;编撰了5本专著,发表了70多篇论文;并翻译出版了李比希的《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
(胡景赓)
刘更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