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团聚化的粘粒与粘粒总量的比值,又称结构因素。它是定量判别土壤颗粒团聚程度的一种指标,最早由德国学者法格列尔(P.Vageler,1932)提出。以后由苏联学者卡钦斯基(Н.А.Качинский,1958)以土壤中粒径<0.001毫米的颗粒含量代入下式计算。 结构系数 式中,a为机械分析时的粘粒组含量;b为微团聚体分析时的粘粒组含量;K为结构系数。在文献中K值常以百分含量表示。
参与团聚化的粘粒与粘粒总量的比值,又称结构因素。它是定量判别土壤颗粒团聚程度的一种指标,最早由德国学者法格列尔(P.Vageler,1932)提出。以后由苏联学者卡钦斯基(Н.А.Качинский,1958)以土壤中粒径<0.001毫米的颗粒含量代入下式计算。
结构系数
式中,a为机械分析时的粘粒组含量;b为微团聚体分析时的粘粒组含量;K为结构系数。在文献中K值常以百分含量表示。结构系数越大,微团聚体的水稳性越强,形成团聚体的潜在能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应用土壤微团聚体和机械分析结果表示土壤团聚作用的方式很多。常见的尚有团聚度,由贝弗尔(L.D.Baver,1972)提出,即以机械分析中粒径小于0.05毫米的含量,除微团聚体分析中粒径大于0.05毫米的含量而得。分散系数(H.A.卡钦斯基,1958),以粒径<0.001毫米的粘粒含量除同粒径微团聚体含量而得。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较多采用土壤结构系数或分散系数作为评价土壤结构性的指标之一。一般说,粘质红壤、黑土以及富含有机胶结物的土壤结构系数较大,而有机质和粘粒含量较少的结构系数较小。荒地土壤表层的结构系数较大,但随着不合理的开垦而很快下降。改善土壤管理,作好土壤培肥,可明显增加结构系数。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