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黄瑞采(1907~ )

和《中国某些暗色粘性水稻土的分类和利用》等研究成果,为联合国《世界土壤图》中国图幅的修正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获198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80多岁高龄、体弱多病、双目几乎失明的情况下,编写完成新的专著《土壤微形态学》

中国土壤学家。1907年3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藉湖南省长沙市。1929年自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毕业后,到中央大学森林系任助教,次年回金陵大学执教。1935年自费去美国留学,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州和明尼苏达州大学研究院攻读土壤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任金陵大学教授、土壤组主任、农艺系主任。1952年起,历任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农业化学系主任、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1945年参与发起和成立中国土壤学会,1947年当选为第一届理事长;1950年至1983年,曾任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和副理事长等职。他还是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及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土壤学的教学和科研,先后发表专著、论文7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土壤学专门人才。先后编著了肥料学、区域土壤学等7种教材。1958年出版的《土壤学——土壤学基础及土类各论》和1982年组织翻译的《土壤的本质和性状》成为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有关专业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为配合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他及时介绍国际上主要的土壤分类制,并于1986年合编出版了《土壤的发生分类与资源评价》专著。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对中国的西北、东北、西南及华东等地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壤资源考察,为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做了大量基础工作。70年代末的《中国变性土和变性土型土壤的地理分布》和《中国某些暗色粘性水稻土的分类和利用》等研究成果,为联合国《世界土壤图》中国图幅的修正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获198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80多岁高龄、体弱多病、双目几乎失明的情况下,编写完成新的专著《土壤微形态学》,并于1991年正式出版。

(胡景赓)

黄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