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陈华癸(1914~ )

域的第一部专著,1979年和1987年与樊庆笙共同主编的《微生物学》教材,被广泛使用

中国土壤微生物学家。1914年1月11日出生于北京市,祖藉江苏省昆山市。1935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细菌及热带病学院学习,于193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工作,1941年至1945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系技正。1946年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筹建土壤学系,任系主任。1947年任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创建农业化学系,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华中农学院教授,创建土壤及农业化学系,任系主任,70年代又组建农业微生物专业、共生固氮研究室、农业微生物学研究室。1979年至1983年任华中农学院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顾问,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土壤学会理事,湖北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土壤微生物研究,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豆科的根瘤菌共生固氮等都有深入研究。早在30年代初,他首先发现根毛被根瘤菌感染前,发生伸长和弯曲现象与根瘤菌分泌生长素类物质的作用有关,阐明了共生固氮有效性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共生固氮研究的另一贡献,是40年代初与他人合作,首先发现紫云英根瘤菌和紫云英结瘤共生固氮是一个独立的“互接种族”,在菌剂的生产和应用上有重要的实践意义。60年代初筛选出紫云英根瘤菌的优良菌种,为中国南方迅速扩大双季稻紫云英栽培面积,提供了重要科技手段,70年代他又开展了共生结瘤固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他率先开展了夏水冬旱的水稻土中氨态、硝态氮季节性变化的研究,开拓了中国水稻土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研究新领域,并发现水稻土中有兼嫌气性硝化微生物进行亚硝化作用。从事高等农业教育以来,已培养20多名研究生及大批教学、科研人才。他的《土壤微生物学》(1957)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第一部专著,1979年和1987年与樊庆笙共同主编的《微生物学》教材,被广泛使用,连续修订出版。先后发表过论文40多篇。

(胡景赓)

陈华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