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土壤肥力水平间存在明显相关,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综合指标,其组成可通过施有机肥和沸石等加以调控,阐明了土壤肥力实质及培肥途径。在从事农业高等教育的50余年中,培养了大批教学、科研人才。著作有《水土保持学概论》(1949)、《中国土壤地理》(1951)和《土壤肥力物质基础及其调控》(1990)等,撰写的学术论文有50余篇。
中国土壤学家。1910年12月20日生于江苏省句容县,1933年自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被推荐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任调查员。1935年去德国留学,在克尼堡大学攻读土壤肥力学,1938年春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6月回国后,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师、中国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农艺系主任等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历任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主任、副院长、院长,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早在1945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土壤学会,曾任理事、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1983年后改任顾问。他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农学评议组成员。1957年筹备和创办《土壤通报》杂志,并任主编。长期从事于土壤科学研究,在土壤地理、土壤肥力和土壤改良三方面有重要成就和独创见解。他提出的“将农业土壤和自然土壤纳入统一的分类系统之中”的论点,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多年争论和研讨,至1978年被中国土壤学会确认,从而确立了农业土壤在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地位。50年代总结出对苏打盐土“淡水冲洗、种稻改良”的一整套措施,为盐碱地改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965年又提出“以水、肥为中心的综合措施”改良盐碱土,在全国推广后取得显著成效。1985年他明确指出土壤微团聚体包括有机矿质复合体,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具有多方面重要作用,其组成状况很可能是土壤中水分和养分保储和释供的关键机制,与土壤肥力水平间存在明显相关,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综合指标,其组成可通过施有机肥和沸石等加以调控,阐明了土壤肥力实质及培肥途径。在从事农业高等教育的50余年中,培养了大批教学、科研人才。著作有《水土保持学概论》(1949)、《中国土壤地理》(1951)和《土壤肥力物质基础及其调控》(1990)等,撰写的学术论文有50余篇。
陈恩凤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