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温周期

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及季节性周期变化。温度的昼夜周期变化主要作用于植物体有机物质的积累与消耗以及各器官的协调生长;而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则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植物的发育进程及生长特性。植物对这种周期性温度变化产生反应的现象,则称为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sm)。昼夜周期在一定范围内,昼夜温差大,对植物的协调生长非常有利。

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及季节性周期变化。温度的昼夜周期变化主要作用于植物体有机物质的积累与消耗以及各器官的协调生长;而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则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植物的发育进程及生长特性。植物对这种周期性温度变化产生反应的现象,则称为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sm)。

昼夜周期

在一定范围内,昼夜温差大,对植物的协调生长非常有利。在生命活动所需的其他条件存在时,夜间的低温可显著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从而减少了光合产物的消耗,控制营养器官的生长,特别是地上部分的过旺生长。同时,在较低温度条件下,植物体内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增加,有利于植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进行,各部位获得协调生长。在苗期有利于苗强苗壮;在生育中期,即花芽分化时期,夜间较低温度可促进花芽分化的进行,表现出花多、花大;在后期,则有利于繁殖器官的生长。高寒地区(例如青海、西藏等),花卉的花朵较大且色彩艳丽,主要原因是昼夜温差大和紫外光较强。温差大的地区特别适合于鳞茎、块茎及宿根花卉的生长,因白天的相对高温有利于光合同化过程,而夜间迅速降低的气温则限制了地上部分的生长及对同化产物的消耗;而土温降低慢,地下部分的生命活动受影响较小,能继续积累由地上部输入的有机物质和进行生长活动。因而在这种条件下生产这类花卉是非常适合的。

季节周期

温度的季节变化对许多花卉的生产极为重要。有的花卉在其花芽分化期需要稳定的高温,例如2~3年生的水仙鳞茎,在夏季高温休眠期间进行花芽分化。在生产中2~3年生水仙植株,地上的叶片在夏季枯萎,收集鳞茎置于通气较好而干燥的室内,在此条件下花芽开始分化,到秋季气温下降时,鳞茎上的芽开始萌动。3年生的鳞茎,可以成为商品。而2年生的鳞茎亦有少数可以在夏季休眠时形成花芽,但由于花枝及花数少,观赏价值较低。

有些花卉的开花需经低温诱导,例如一般菊花只在深秋或初冬才能开花,繁殖是用扦插法。而这些插穗必须经过冬贮(即低温处理),才能在次秋正常开花。这一现象,在许多二年生植物上更为常见,并被称之为春化作用(vemalization)。又如春兰,当秋季形成花蕾后,要经过冬季5~8℃的低温15~20天,才能在春初正常开花。二年生植物在第一年只形成莲座状的叶丛,地下部分则主要形成根及其他贮藏器官(鳞茎、块茎、块根等)。严寒来临,地上部死亡,植物以根及带顶芽的贮藏器官越冬。在这一时期,整个植株呈休眠状态,但顶芽可感受低温的作用,促使其发生深刻的生理生化变化,为进一步的花芽分化创造条件。春季来临时,首先长出一定数量的叶片;在相对高温及长日照条件下,当茎开始伸长时,花芽亦开始分化,最终完成其个体生命周期。因此,温度的季节变化,有时高温或低温在表面上似乎对植物体不利,但在很多情况下,则是完成其生命史的必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