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植物菌原体病害

由一类不具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又称植物支原体病害。通常将这类病害称为黄化型病害。由菌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近300种。中国已报道的菌原体病害约有60种,其中重要的有粮食作物和经济植物病害

由一类不具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又称植物支原体病害。通常将这类病害称为黄化型病害。由菌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近300种。中国已报道的菌原体病害约有60种,其中重要的有粮食作物和经济植物病害,如水稻黄萎病、甘薯丛枝病、花生丛枝病、枣疯病、桑黄化型萎缩病、泡桐丛枝病、榆树韧皮部坏死病、桃黄化病、梨衰退病、番茄巨芽病、柑桔僵化病、玉米矮缩病等。

症状

植物菌原体 病害症状常表现以下几种类型。①叶片褪绿黄化。是主要的症状类型。褪绿程度可以有很大变化,从轻微的局部发生到严重的全株黄化。黄化的程度与不同种类的菌原体和寄主有关。如玉米矮化病螺原体侵染长春花时,幼叶褪绿黄化,老叶仅边缘呈波状纹黄化,而在玉米的病叶上表现褪绿的长条纹,条纹可以相互愈合,直至整片叶黄化。水稻黄萎病和生菜黄化病则是全株均匀黄化,叶片除黄化外,还表现主脉叶片扭曲、皱缩等畸形,全株生长逐渐衰退。②矮化。植株受侵染后生长受阻,节间缩短,表现全株矮化,叶片变小。③丛枝。腋芽和不定芽过度萌发,枝条簇生成丛枝状。④花器叶片化。造成花色变绿或变成叶片状。又称花复绿(Virescence)或花变叶(Phyllody)。⑤果实畸形。有的菌原体引起的病株仍能结果,但病株果实变小、变形和品质变坏。如果能结种籽,则大多不孕或瘪粒。

为害

一般草本植物上症状发展快,木本植物上发展缓慢。有时局限于侵染的枝条,而不扩展到其他枝条,树木常表现缓慢地衰退。但有几种菌原体病害可以很快地杀死植株,如柑桔僵化病螺原体在几周内使某些草本植物死亡,椰子致死性黄化病的菌原体可使成株期树木在染病后几个月内死亡。一般受侵染的植株愈幼小,症状表现愈严重。

传播

植物菌原体局限于侵染的寄主植物韧皮部筛管细胞内。它的传播途径较特殊,需要借助嫁接、菟丝子或昆虫介体。目前尚未证明种子、土壤或接触摩擦等方式可以传病。①嫁接传病。嫁接是这类病害最容易传病的方式,芽接、皮接、靠接等嫁接方式都能传病。嫁接是苗木繁殖植物的田间传病方式。嫁接传病方法还可应用于各种植物菌原体病害的研究工作,如检验植株样本,筛选抗病材料等。但在单子叶植物上这种方法不适用。②菟丝子传病。菟丝子寄生植物后,它的维管束和寄主的维管相连,菌原体通过菟丝子的维管束进入寄主。不同种或属的植物不能通过嫁接传病,而可以利用菟丝子传病。③昆虫介体传病。是这类病害田间传播的主要方式。将介体昆虫在病株上饲养24小时以上就能获得菌原体。为了保证获得最高的传病率,通常将介体昆虫在病株上饲养1~2周以上。菌原体被介体昆虫吸食后进入体内的消化道,穿过肠壁进入血淋巴和各部分生长繁殖。从吸食菌原体进入体内到能够传病的循回期至少在10天以上,但大多数在2~6周内。循回期间应将获得菌原体的昆虫饲养在它适合的寄主植物上,循回期后带菌昆虫才能接种传菌。接种饲养时间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传病,一般接菌时间以1~7天为宜。除上述接种方法外还可用病株提取汁液或培养的菌原体以微量注射或薄膜饲菌的方法传病。

诊断

菌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症状具有特征性,典型的菌原体病害症状是植物丛枝和花器叶片化或花色变绿以及叶片黄化褪绿,植株矮化变小等,根据症状往往作出初步诊断。用四环素类抗菌素可使表现的症状得到一段时间的恢复,也可作为间接诊断菌原体(支原体)病害的方法。用超薄切片的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病组织筛管中病原菌的存在是目前对不能分离培养的类菌原体病害的主要诊断方法。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都可用于直接观察病菌。此外也可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或荧光抗体处理的病组织筛管部位的荧光反应诊断方法。对能够分离培养的螺原体病害可用直接分离培养的诊断鉴定方法。

防治

在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的前提下,针对具体对象,突出防治重点,并结合不同植物的栽培和生态环境特点分别采取治虫防病、培育不带菌苗木、培育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包括彻底砍除病株,控制野生的中间寄主等等防治措施。可能和必要时还可采用热力处理苗木、接穗和抗菌素处理病株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