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植物呼肠孤病毒组

属于双链核糖核酸(dsRNA)、无胞膜的球状分段基因组病毒。本组又分为植物呼肠孤病毒和菲济病毒两个亚组。植物呼肠孤亚组病毒的核酸含量为22%,其核酸总分子量为16×106左右,其中12个分段基因的片断分子量分别在0.3~3.0×106。病毒外壳蛋白质含量为78%,蛋白质中8个多肽组分的分子量为35~160×103,其多肽由多种氨基酸所组成。呼肠孤病毒组的编码程式为R/Z∶0.35~2.

属于双链核糖核酸(dsRNA)、无胞膜的球状分段基因组病毒。本组又分为植物呼肠孤病毒和菲济病毒两个亚组。植物呼肠孤亚组病毒的核酸含量为22%,其核酸总分子量为16×106左右,其中12个分段基因的片断分子量分别在0.3~3.0×106。病毒外壳蛋白质含量为78%,蛋白质中8个多肽组分的分子量为35~160×103,其多肽由多种氨基酸所组成。呼肠孤病毒组的编码程式为R/Z∶0.35~2.55/22∶S/S∶S·I/Au。组名是1975年在印度马德里第二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上制定的,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组名由希腊语phyton(植物)和英语respiratory、enteric及orphon(呼吸道、肠道及孤儿)的缩写phyto和reo后缀以virus再拉丁化构成。典型成员为三叶草伤瘤病毒(Clover wound tumor virus),其他成员为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orf virus)。近年有学者认为中国发生的水稻簇矮病毒(Rice bunchy stunt virus)也属于此组。

形态结构

在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粒子为球状(正20面体),稍成角状,无突起,直径近似70纳米,伤瘤病毒的核心直径约59纳米。正20面体具有对称的20个三角形面、12个顶角和30个边,属于5·3·2重对称结构,病毒粒子内部的RNA分子具有12个基因片段,其碱基组成是鸟嘌呤和胞嘧啶占38%~44%。外壳蛋白质由多肽链构成,包括8种多肽,各种多肽组分又是由各种氨基酸组成。在电子显微镜下,病组织中可见到病毒原质(viroplasma),在光学显微镜下,病组织中可见到囊状内含体。

理化特性

病毒粒子的分子量近似65×106,沉降系数S20·w为510S。吸收光谱260纳米/280纳米比值为1.55。病毒在酸碱度pH值6.6~6.61最稳定,对氟利昂及四氯化碳具有抗性。病毒在常温下不稳定,如伤瘤病毒在0℃时的侵染性可保持一年,而水稻矮缩病毒在0~4℃时,其病叶榨汁体外存活期仅有2~3天。

生物学特性

本组病毒在自然界的寄主范围窄。如伤瘤病毒在自然界可侵染叶蝉,但是通过人工用叶蝉接种时,却可以侵染20科以上的双子叶植物。水稻矮缩病毒在自然界仅侵染水稻和叶蝉,人工接种时却可以侵染小麦、大麦、黑麦、黍、稗及早熟禾等禾本科植物。受伤瘤侵染的三叶草,主要特点是根部长瘤。也有系统性的叶脉变粗症状,在少数植物上还可产生茎瘤。水稻矮缩病毒可使水稻叶片产生白色斑点,全株矮缩等。叶蝉是该组病毒的寄主昆虫,因为病毒在叶蝉体内可以增殖,属于持久性传毒关系,同时还可经卵传毒。如伤瘤病毒可在叶蝉体内增殖,但是人工传染时,病毒必须首先通过叶蝉若虫细胞的诱导培养以后,注射到叶蝉体腔内方能获得带毒叶蝉,这种带毒叶蝉才能将伤瘤病毒传染到三叶草等植物上去。叶蝉传毒时,需从病株上取食1分钟以上才能获毒,其循回期约2个星期,叶蝉一旦获毒就建立持久性的传毒关系,可以终身带毒。黑尾叶蝉还能经卵传染水稻矮缩病毒。伤瘤病毒可以侵染拟圆痕叶蝉(Agalliopsis novella)、缢圆痕叶蝉(A.constricta)和四点圆痕叶蝉(A.quad-ripunctato)等;水稻矮缩病毒侵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二点黑尾叶蝉(N.apicalis)和电光叶蝉(Inazuma dorsalis)等。

株系与血清学

伤瘤病毒有亚介体株系、前介体株系及介体株系(又称野生株系),但是有的株系无侵染性或具有弱侵染性。本组病毒具有抗原性,可以制备抗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