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芝麻病害

世界约40种,中国发现近20种。1923年印度首次报道炭腐病,中国于1922年在台湾发现炭腐病。20世纪80年代开始,芝麻主产地河南和湖北系统开展芝麻病害调查和研究、综合防治工作

世界约40种,中国发现近20种。1923年印度首次报道炭腐病,中国于1922年在台湾发现炭腐病。20世纪80年代开始,芝麻主产地河南和湖北系统开展芝麻病害调查和研究、综合防治工作,并从品种资源分析中获得一批极有价值的高抗抗原材料。

种类

芝麻病害主要有苗病、叶部病害、茎基部病害等。

苗病

立枯病是苗病最重要的病害。病原菌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导致烂种、烂芽和猝倒。中国以江淮夏芝麻产区发病较重,多菌灵、福美双、退菌特等拌种,可减轻苗期病害发生。

叶部病害

主要有轮斑病,叶上产生同心褐色轮纹斑,茎上为褐色水浸状斑。病原物是芝麻生链格孢(Alternaria sesamicola Kawamura)。叶枯病多发生在芝麻生长中后期,叶上呈褐色角斑或近圆形斑。叶柄及茎秆上为红褐色条斑,蒴果上病斑圆形,红褐色。病原物是山扁豆棒孢(Corynespora sesamum Goto),病菌在种子、土壤和病残株中存活,潮湿条件下发病较重。尾孢叶斑病,病斑为边缘紫黑色,中央灰白色小型斑点。蒴果上病斑圆形,中央灰褐色,边缘黑褐色。病原物是芝麻尾孢(Cercospora sesami Zimm.),病菌在种子和土壤残株中存活,多雨潮湿环境有利发病。细菌性角斑病,叶斑受叶脉所限呈水渍状角斑,潮湿时有细菌溢脓,干燥时穿孔脱落。角斑病可致叶片枯死脱落,茎秆干枯,易炸蒴。严重时全株枯死。病原物是丁香假单胞菌芝麻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sesami(Malkoff.)Young et al.],病菌在种子和叶片上越冬,有2个生理小种(R1和R2)。

茎基病害

主要是疫病,在江淮芝麻产区严重。病害为害茎、叶和蒴果。茎基部受害后形成绕茎病斑,初呈深绿色水渍状,后变为黑褐色,皮层松软凹陷,纵裂缢缩。茎秆上部发病,可蔓延至蒴果。叶片感病后,形成较大黄褐色病斑,略显轮纹。病原物是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 var.sesami Pras.)引起疫病,病菌生长适温为28℃,以菌丝体或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来年侵入茎基部。多雨潮湿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该病常导致全株枯死,对产量影响很大。

其他病害

芝麻枯萎病,由镰刀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病株的半边根条和茎秆一侧呈现红褐色干枯条斑,叶片也半边黄化,潮湿时病斑上出现红色霉层,维管束呈褐色,病株早枯。病原物是尖孢镰孢芝麻专化型(Fusarium vasinfectium Atk.var.oxysporum Schlecht.)分生孢子有两种: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有2~3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无色单胞。病菌潜伏在种子、土壤和病残株中越冬,来年侵染幼苗的根。降雨多,土壤湿度大发病严重。芝麻病毒病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病害,引起叶黄化和矮化枯死。该病曾在湖北、河南和江苏等省部分芝麻产区流行。一般不结蒴或结蒴少,籽粒秕瘦,对产量影响较大。此病在印度、日本也有报道。

病害流行

芝麻病害的种类很多,但共同的发病规律与气候、品种、菌源和栽培管理等密切相关。病害盛发期多处于高温季节,温度影响不大,多雨高湿有利病害发生。干旱年份,芝麻生长衰弱也有利病害发生。芝麻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是导致病害流行重要因素。种子、土壤、病残株等带菌是翌年病害初侵染主要来源,生长期借风雨、昆虫、流水及农事操作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在土壤中存活,连作地发病重。种植密度大的,发病重。偏施氮肥发病重,配合施用磷钾肥的发病轻。

病害控制

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因地制宜推广抗病良种。芝麻品种资源丰富,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这是有利的条件。栽培方面要注意合理轮作和施肥、排涝防渍、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残株等。除药剂拌种防治苗病外,喷洒多菌灵、硫菌灵、退菌特等对成株期病害有较好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