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玉米线虫病

由数种茎线虫、根痕线虫、孢囊线虫、根结线虫等分别引起,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病害。种类和分布20世纪50年代有的国家已开始进行研究,中国于1987年开始此项研究。当前国际上确认的玉米线虫病有以下四类。玉米茎线虫病分布广泛,以法国、德国、南斯拉夫等较重,中国亦有发生。玉米受害后茎基膨大,坏死变黑,不生次生根,在栽插后2个月左右,易倒折,叶柄叶片短缩、扭曲、长势弱。

由数种茎线虫、根痕线虫、孢囊线虫、根结线虫等分别引起,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病害。

种类和分布

20世纪50年代有的国家已开始进行研究,中国于1987年开始此项研究。当前国际上确认的玉米线虫病有以下四类。

玉米茎线虫病

分布广泛,以法国、德国、南斯拉夫等较重,中国亦有发生。玉米受害后茎基膨大,坏死变黑,不生次生根,在栽插后2个月左右,易倒折,叶柄叶片短缩、扭曲、长势弱。局部地区重病年份损失较重。病原物为起绒草茎线虫〔Ditylenchus dipsaci(Kühn)Filipjev〕,亦有认为是腐烂茎线虫(D.des-tructor Thorne),二者均为雌雄同形,所不同处是雌虫侧带4条,雄虫为6条。雌虫长1~1.4毫米,口唇扁平,无环纹;口针细而短,基部球大,食道狭细长,后部膨大成球状,具有短的食道腺,耳叶重叠于肠的前端,颈乳突小;卵巢单生,后阴子宫囊退化,卵原细胞成1或2行排列,但不成轴状排列,尾长圆锥形,末端渐尖细,侧尾腺口极小,阴门位于近尾端四分之一处。雄虫头尾与雌虫近似,侧尾腺口位于交合伞着生点和尾尖近处,交合伞延伸到尾部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处,交合刺细长,基部肥大突起,可作为分种特征。起绒草茎线虫的4龄幼虫在不进行新陈代谢潜活的情况下,可存活20年以上,并可和卵一样冷冻保存活力。其生活的适宜条件是低湿和土温接近或低于0℃,因此凉湿气候对其侵染和发育有利。通常19~23天一代,主要由病种苗、根茎及病土传播。

玉米根斑线虫病

又名短体线虫、根腐线虫(Pratylenchus spp.),与玉米有关的达15种以上,以短宫根斑线虫、六刻根斑线虫和玉米根斑线虫为最重要。该病在热带分布广泛,中国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和苏北等地除个别为六刻根斑线虫外,几乎全是斯克亚泊奈锐根斑线虫。能取食多种植物,直接为害根和根颈等地下部,引起斑痕,坏死,还常与其它病原真菌如轮枝菌(Verticillium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疫霉菌(Phytophthora spp.)和丝核菌(Rhizoctonia spp.)等复合侵染,导致根腐,影响产量和品质。根斑线虫雌雄虫均为细长形,口唇低平,具2~4个唇环,口针粗短,基球显著。雌虫长524微米,食道腺从腹侧覆盖肠前端,单卵巢,前伸,有后阴子宫囊,V值66%~89%,尾圆锥状,末端钝圆。雄虫长527微米,交合伞包裹尾端,多数种的雄虫罕见或不明,多进行孤雌生殖。穿刺根斑线虫的雄虫常见,能进行有性生殖,因其为移动性内寄生线虫,通常在根内产卵,亦可在土中产卵,孵出的二龄幼虫侵入营养根取食发育,脱皮三次后成为成虫。成虫亦可为害根部,一个世代为30~90天,并因种别、寄主和温度条件的不同而异,甚至有4~14个星期之差,传播途径为土壤、病残株和种根。

玉米胞囊线虫病

为害玉米的有玉米胞囊线虫、水稻胞囊线虫和仅在墨西哥发现的刻点胞囊线虫以及在加拿大、欧洲、印度发生只当代为害玉米而不能繁殖的禾谷胞囊线虫。玉米胞囊线虫(Heterodera zeae Koshy,Swarup&Sethi)于1971年由克希(Kashy)等最早报道发生于印度拉贾斯坦邦(Rajasthan),1978年在埃及、1981年在巴基斯坦、美国等相继发生,其适宜寄主有栽培玉米、甜玉米和高粱,而小麦、燕麦和大麦则轻微受害。受害的玉米根部养分受耗,发育卵撑破根皮,露出胞囊,致使植株受损减产。雌成虫梨状柠檬形,表皮有锯齿形花纹,无亚透明层,大小为0.4~0.7×0.3~0.7(毫米),头帽低而圆,头部具环纹二道,第二道大于第一道,口针细长,长25微米,基部约6微米,颈长,中食道球大而圆,具有瓣门,食道腺肝叶状,排泄孔位于其基部,双卵巢,阴门较长。胞囊近球形、柠檬形,淡褐色,在雌成虫老化由白变褐,失去生命成为胞囊时,中间有一个黄色阶段,体中部表皮花纹锯齿形,阴门锥短突,阴门裂较宽而长,阴门窗的长宽变化大,为两侧半膜孔型,阴门桥宽,阴门裂和阴门窗周围有由角皮层皱缩而成的密集线条,阴门下桥短而薄,长40~50微米,由4个指状分枝支撑,指状撑的下边有许多泡状突起,为种的特征;二龄幼虫细小,头略突而圆,唇区为典型的施通(Stone)氏的第4型,头环4~5个,口针细而短,排泄孔明显,位于半月体后,侧线4条,侧尾腺口小而明显,位于肛门与透明尾前端之间,尾短,平均长46微米,圆锥形渐尖,透明尾为尾长之半;卵长97~105微米,宽37.8~47.2微米,长宽比为2.1~2.4,卵在孵化前通常都留在胞囊内,胞囊散落土中越冬并可藉水流、风力等进行远距离传播。

玉米根结线虫病

在玉米上发生的根结线虫有花生根结线虫、谷类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和纳西根结线虫。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为害玉米的最重要一类线虫,寄主多达1700~2000种植物。玉米受害后根尖及其幼嫩组织形成瘤结、疮痂,其大小、表面光滑或丛生根毛随不同种和不同寄主而异。病株表现黄小、矮缩,开花结实少,严重减产。雌雄异形。雄性幼虫线形,长0.5毫米,雄虫长1~2毫米,头尾钝圆,交合刺呈双歧分叉露出尾端,口针强大,基球圆形。雌虫为典型梨形,长0.8毫米,宽0.5毫米,带有一明显的颈,口针细长,基球大,中食道球大,食道峡短;阴门周围由表皮皱缩而成的会阴花纹图式不一,为分种的主要依据;卵肾形,成熟后排于阴门外,凝结成卵团,随根结落入土中并可粘附于机具传播。雌成虫和三、四龄幼虫均为内寄生并定居于根结内,雄成虫和二龄幼虫可在土中活动,以使雄虫能与雌虫交配。二龄幼虫能寻觅幼嫩根尖侵入,其侵染并建立寄生关系的特点是:①须由二龄幼虫进行侵染,所以二龄幼虫又叫侵染性幼虫;②在根尖稍后的延长分生区侵入或在其它类似幼嫩组织上侵入;③侵入后迅速将头插入维管束定居取食;④定居取食须刺激头部周围细胞成为巨细胞供给养分并形成根结才能发育繁殖,完成其寄生生活史。在接种条件下6天内形成巨细胞,20~24天出现雌成虫,在自然适宜条件下,30~35天左右完成一代。

病害控制

玉米线虫病的病原物多属土壤传染,因此首要的措施是实行轮作(3年左右)并清除寄主杂草;其次是在严重发生地区应用熏蒸剂处理土壤或应用杀线虫剂;此外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残体和增施肥料,也可减轻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