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玉米干腐病

由狭壳柱孢和色二孢引起为害玉米地上部的一类真菌病害。在非洲、澳大利亚、菲律宾、日本、罗马尼亚、意大利、法国、阿根廷、巴西、美国西部和南部等都有发生。该病曾使美国玉米产量损失30%~40%。1930年左右非洲的南罗得西亚种植的玉米,因该病每年损失15%以上。20世纪50年代,中国南起云南北至辽宁的8个省亦曾发现此病,其中以云南、贵州、辽宁等省为最普遍。

由狭壳柱孢和色二孢引起为害玉米地上部的一类真菌病害。在非洲、澳大利亚、菲律宾、日本、罗马尼亚、意大利、法国、阿根廷、巴西、美国西部和南部等都有发生。该病曾使美国玉米产量损失30%~40%。1930年左右非洲的南罗得西亚种植的玉米,因该病每年损失15%以上。20世纪50年代,中国南起云南北至辽宁的8个省亦曾发现此病,其中以云南、贵州、辽宁等省为最普遍。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害,以生育后期较重,造成苗枯、茎基腐、穗粒腐,以穗和秆上的症状最为明显。后期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而以节部最密,同时还有少量白色菌丝,为田间识别此病的主要特征。

病原物为玉米狭壳柱孢[Stenocarpell maydis(Berk)Sutton]、大孢狭壳柱孢[S.macrospora(Earle)Sutton]和干腐色二孢(Diplodia frumenti Ell.et Ev.),均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其中以玉米狭壳柱孢菌最为常见。干腐色二孢菌的有性态为玉米囊孢壳(Physalospora zeicola Ell.et Ev.)。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组织和病种子上越冬。翌春遇雨时,分生孢子器吸水膨胀,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藉气流传播,蔓延为害。玉米生长前期干旱高温(28~30℃),雌穗吐丝后半个月内遇多雨,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有:①无病区加强植物检疫,防止病害传入;②病区选留无病种子;③重病区实行轮作,避免连作;④清洁田园,减少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