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油菜病害

Daebeler)等在德国首次报道油菜黑胫病。1949年佩特(M.K.Patel)等在印度发现油菜细菌性黑腐病。中国朱凤美1932年首先报道菌核病的寄主范围和为害。俞大绂1939年记载油菜花叶病。魏景超等1958年发表了油菜花叶病的病原种类、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种类和分布 油菜病害主要有苗病类、茎病类、叶病类和花果病类等。苗病类已知有21种,中国已发现3种。

全世界已知有108种。中国发现34种,其中真菌病害22种,病毒病害4种,细菌病害4种,线虫病害2种和生理病害2种。主要病害有菌核病、病毒病、萎缩不实病、霜霉病和白锈病等。严重年份可致产量损失30%以上,发病严重地区可达80%以上。

简史

1837年利伯蒂(Marie-Anne Libert)首次报道了核盘菌。1921年施尔茨(Schulz)最先报道十字花科作物病毒病。1926年戴毕勒(F.Daebeler)等在德国首次报道油菜黑胫病。1949年佩特(M.K.Patel)等在印度发现油菜细菌性黑腐病。

中国朱凤美1932年首先报道菌核病的寄主范围和为害。俞大绂1939年记载油菜花叶病。魏景超等1958年发表了油菜花叶病的病原种类、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

种类和分布

油菜病害主要有苗病类、茎病类、叶病类和花果病类等。

苗病类

已知有21种,中国已发现3种。主要有根腐病为多种真菌引起(Alternaria tenuis Nees,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Pythium de-baryanum Hesse,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广泛分布北美、欧洲、南亚和东北亚油菜生产国,中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引起油菜苗根茎腐烂。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广布于北美、欧洲及亚洲,中国也普遍发生,可致幼苗猝倒。中国尚未发现的严重苗病,还有种子幼苗腐烂病〔Rhizopus stolonifer(Ehrenb.et Fr.)Vuill.〕,引起油菜苗湿腐,是加拿大普遍而严重的苗病。茎腐病〔Fusarium acuminatum Ellis et Everhart〕和〔Gliocladium roseum(Link)Bainier〕,引起幼苗茎基腐烂,加拿大、德国发生较重。

茎病类

主要有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罹病茎出现具轮纹状的长条斑,边缘褐色。霜霉病〔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ies〕。白锈病〔Albugo Candida(Pers.)Kuntze〕,罹病茎部呈白漆色隆起疱斑,多呈长圆形或短条状。菌核病、霜霉病和白锈病广布于世界油菜产区。黑胫病〔Leptosphaeria maculans(Desm.)ces.et de Not.〕,无性态〔Phoma lingam(Fr.)Desm.〕可致根颈坏死,在大洋洲、欧洲、北美洲使油菜减产20%~60%,中国目前发生较少。

叶病类

分布广为害重的有菌核病、霜霉病和白锈病。另外,黑斑病〔Alternaria brassicae(Berk.)Sacc.〕也是广布于欧洲、北美、印度和中国的主要病害。罹病叶可布满黑色斑,除影响光合作用外,直接影响结实。

花果病类

分布广为害重的有霜霉病、白锈病、黑斑病等,可致花序或果荚畸形,影响结实。

另外,细菌性黑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Pammel)Dowson〕可致根、茎维管束变黑,后期全株或部分枯萎。病毒病可致花叶、枯斑、条斑、角果畸形、植株矮化等多种症状,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引起油菜病毒病的病原已知有20种,中国已发现4种。萎缩不实病是因土壤缺硼而引起的一种生理病害,重病地可致失收,中国、日本都有该病的发生。

流行规律

油菜多数病害的病原菌能在种子或病残中越冬,油菜生长期间藉风雨、昆虫、流水及农事操作传播,引起再侵染,种子和土壤带菌量高,苗期低温多雨,生育后期相对湿度大于80%,地势低洼、板结,土壤缺硼,偏施氮肥,管理粗放,品种不抗病或连作地均有利发病。

病害控制

油菜病害常用以下方法加以控制:①与禾本科作物轮作。②选用抗病品种。③播无病种或种子处理。④栽培防治。深沟窄畦,排渍防涝,降低土壤湿度;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和必要的微量元素;酸性土壤适施石灰。⑤药剂防治。常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剂。如菌核净、硫菌灵、多菌灵、腐霉利、朴海因、退菌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