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疫霉引起柑橘幼苗立枯,成树脚腐及果实变褐腐烂的真菌病害。中国最早1927年在台湾报道,1938年福建有记载。分布和为害美国、日本、意大利、巴西等均有发生,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江苏、浙江、四川、湖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以结果期间阴雨连绵的地区损失最大,四川、湖南因病造成大量落果及果实霉烂,1985年四川奉节县草堂区一个果园因病损失柑橘5000多公斤。
由疫霉引起柑橘幼苗立枯,成树脚腐及果实变褐腐烂的真菌病害。中国最早1927年在台湾报道,1938年福建有记载。
美国、日本、意大利、巴西等均有发生,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江苏、浙江、四川、湖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以结果期间阴雨连绵的地区损失最大,四川、湖南因病造成大量落果及果实霉烂,1985年四川奉节县草堂区一个果园因病损失柑橘5000多公斤。广东大部地区果实采收季节天气晴朗,很少烂果,地势低洼的柑橘园,苗疫病及脚腐严重,死苗达10%~20%,许多成树被毁。
被害柑橘果皮初为水浸状淡褐色病斑,圆形,较大,直径在3厘米以上,随不同品种、不同成熟期而呈棕黄色、褐色或铁青色,病斑不凹陷,革质,有韧性,指压不破,有异味,病健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长出稀疏白霉(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若被其他微生物侵入,病果软腐。果实越近成熟发病越多,一般贮藏前期发生较多,并可继续接触传播。被害幼苗嫩茎、嫩梢、嫩叶变褐生霉,往下延伸,使幼苗立枯死亡。被害成树主干基部树皮腐烂发臭,有时流胶,如腐烂部环绕一周时,全树叶片黄化,大量脱落,柑橘树逐渐枯死。
病原物为多种疫霉(Phytophthora spp.),全世界已报道10种,中国已知7种,即柑橘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柑橘生疫霉(P.citri-cola),烟草疫霉(P.nicotianae),恶疫霉(P.caetor-um),苧麻疫霉(P.boehmeriae),棕榈疫霉(P.palmi-vora)及樟疫霉(P.cinnamomi),均属卵菌,霜霉目。以柑橘褐腐疫霉和烟草疫霉较普遍,除果腐外还引起脚腐和立枯;柑橘生疫霉为害果实,发生也不少,樟疫霉目前只在台湾有报道。菌丝体多分枝,无隔,菌丛白色、灰白色,平展,边缘整齐或不整齐,有的菌丝体明显呈放射状生长,平陷(柑桔褐腐疫霉),有的呈菊花状扩展(柑桔生疫霉),孢囊梗与菌丝无区别,孢子囊卵圆形,柠檬形,有的种不规则形,鞋底形,棒形(柑桔生疫霉),乳突明显或不明显或无,易脱落及不脱落,厚垣孢子有或无。有异宗配合,如柑橘褐腐疫霉,烟草疫霉,樟疫霉,同宗配合的种则很易产生球形,近球形的藏卵器和近椭圆形,卵形等形状的雄器,并产生卵孢子,如柑橘生疫霉,芋麻疫霉。
各个种对温度反应不同,恶疫霉多分布于温带,生长最低温度约5℃,还可为害苹果、梨、草莓等,但台湾报道该种最低温度为8~10℃,寄主范围也不同。中国以烟草疫霉分布最广,为害许多果树和蔬菜。柑橘种类及品种与病害发生关系明显;对苗疫病以酸桔实生苗易感病,嫁接苗中橙苗最感病,其次为年橘,蕉柑苗较抗病;脚腐病以常作砧木的枳、枸头橙、酸柑等较抗病,利用枳砧嫁接甜橙一般不发病;果实褐腐病以椪柑、温州蜜柑感病,甜橙中等,蕉柑感病较轻。春季高温多湿、连作地、沙壤土,水田改作苗圃、园地积水或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等都使幼苗立枯发生多;土质粘重、容易积水、幼树种植太深、成年树嫁接口过低、天气潮湿多雨等脚腐严重,腐烂发展迅速;结果期多雨对果实褐腐发生有利,拖地枝、下垂枝上的果实较树冠上部的果实发病重;地窖贮藏的较通风库贮藏的发病重。
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患病树基部及其他寄主上生存,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释放游泳孢子,靠风雨、雨水飞溅到幼苗、成树基部或近地面的果实上,侵染致病。环境潮湿时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侵入较晚而未发病的果实贮藏期造成采后腐烂,并进行有限的再侵染,接触传病。少数病果,潜育期很长,经1~2个月才发病。
搞好果园排灌系统,防止积水;选择抗病砧木,嫁接时适当提高接口部位至25厘米以上;发现病树脚腐,扒开根茎部土壤,刮除腐烂部后涂波尔多浆等,换上河沙或新土;及时控制天牛和吉丁虫为害;发病初期喷施乙磷铝、瑞毒霉或杀毒矾,结果后期尤需喷药;结果期多雨,应采收树冠上部的果实贮藏;采后定期翻检,剔除烂果;采后以苏打水(48℃)浸果。瑞毒霉浸果效果虽好,但迄今尚未被各国政府批准用于柑橘采后防腐处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