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柞树白粉病

柞树叶部的真菌性病害之一。由粉状叉丝壳寄生柞叶和嫩梢而引起。因受害柞叶出现白粉状病斑,故称为柞树白粉病。本病主要流行于欧洲和美洲。在中国,北起吉林,西南至四川的大部分有柞林的省均有发生。病原粉状叉丝壳属白粉菌科,叉丝壳属,学名为Microsphaera alphitoides G.et M.。主要寄生柞树的嫩叶和嫩梢。病原菌的发育分为闭囊壳、菌丝体、分生孢子3个阶段。

柞树叶部的真菌性病害之一。由粉状叉丝壳寄生柞叶和嫩梢而引起。因受害柞叶出现白粉状病斑,故称为柞树白粉病。本病主要流行于欧洲和美洲。在中国,北起吉林,西南至四川的大部分有柞林的省均有发生。

病原

粉状叉丝壳属白粉菌科,叉丝壳属,学名为Microsphaera alphitoides G.et M.。主要寄生柞树的嫩叶和嫩梢。病原菌的发育分为闭囊壳、菌丝体、分生孢子3个阶段。①闭囊壳:一般在9月份由于气温下降和柞叶老化,白粉病菌开始出现有性世代——闭囊壳。成熟的闭囊壳赤褐色或黑褐色,呈扁球形,表面龟裂,壳缘着生6~24根顶端双叉分枝的附属丝;囊壳直径81~126微米,附属丝长63~130微米;囊壳中有4~22个子囊,每个子囊内有4~8个子囊孢子。②菌丝体:在20℃温度和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子囊孢子吸水后长出芽管。继续生长形成无色透明有分隔的菌丝,紧贴在寄主表面上,再经数次分枝形成网状,此为营养生长阶段。然后从菌丝体长出一些膨大部分——掌状附着孢,牢固地将菌丝固定在寄主叶面。再从附着孢长出很细的侵入丝,伸入寄主并形成吸器,借以吸收营养。当营养生长成熟时,便于菌丝垂直方向长出分生孢子梗和形成分生孢子。③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透明,常常几个至20几个链生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形成一串晶莹的分生孢子(见图)。

传染

以闭囊壳越冬,在辽宁地区于翌年5月,在潮湿温暖的条件下,吸水膨胀,放射出子囊和子囊孢子,飘落在叶上长出菌丝,侵入叶片,引起发病。在叶质幼嫩,温湿度适宜时,很快长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的分生孢子飘落到柞叶上再次侵染。5月到9月均有白粉病发生,以7月上旬到8月中旬发生最重。

病症

白粉病菌侵染柞叶后,吸收叶内营养物质,使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减弱。生理机能失常,叶片变形,局部或全部萎缩、卷曲、硬化,呈现黄褐色半枯萎状态,早期脱落。被害柞树枝梢生长减弱,产叶量下降。

防治

6月下旬~7月上旬,喷施0.05~0.10%“霉锈净”或“甲菌定”液,防治效果达80~90%,药效可保持20天左右。待药剂残毒期过后,才能放养柞蚕。

(吴佩玉)

柞树白粉病病原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