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蚕业科学研究

中国蚕业科学研究的中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省一级的蚕业科学研究所(或站)隶属各省农业科学院;少数重点蚕区如浙江嘉兴地区、广东湛江地区、吉林延边自治州也设有地区一级的蚕业研究所;县一级的蚕业研究所是个别的(如江苏吴江县)。中央一级的蚕业科学研究所的任务是面向全国,以应用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同时进行一部分开发研究。

组织体制……………………………………………………266

方向任务……………………………………………………266

科研概况……………………………………………………266

栽桑研究

养蚕研究

蚕种研究

蚕病研究

机具研究

茧丝研究

柞蚕和天蚕研究

蓖麻蚕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综合利用研究

蚕业科学是研究栽桑、养蚕、蚕种、茧丝等原理与方法的一门综合科学;蚕业科学研究是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应用科学研究的范畴。

组织体制

中国蚕业科学研究的中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省一级的蚕业科学研究所(或站)隶属各省农业科学院;少数重点蚕区如浙江嘉兴地区、广东湛江地区、吉林延边自治州也设有地区一级的蚕业研究所;县一级的蚕业研究所是个别的(如江苏吴江县)。中央一级的蚕业科学研究所的任务是面向全国,以应用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同时进行一部分开发研究。通过情报交流、学术活动、培训干部以及重大科研项目的协作等途径,促进地方蚕业科研活动。省一级的蚕业科学研究所,结合本省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同时根据条件进行一部份应用基础研究。省以下的蚕业研究机构,主要力量用于发展本地区的蚕业生产方面,进行必要的开发研究,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指导与技术咨询活动。此外,全国还有10所高等农业院校的蚕桑系(或专业),科研力量较强,也承担国家或地方的部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任务。

方向任务

蚕业科学研究的任务是以改良蚕、桑品种为中心,加强稳产、高产、优质、低耗、增收的养蚕技术与栽桑技术的综合研究,同时稳步开展与技术改进密切有关的应用基础研究。为充分发挥蚕、桑品种增产潜力、努力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茧量、产丝量与茧丝品质的目标服务。

科研概况

栽桑研究

蚕桑科研的目的是提高单位面积上桑树利用太阳能同化产物(桑叶)的数量与质量,并通过蚕体有效地转化为天然丝纤维。提高单位面积桑园桑叶的数量与质量,是提高单位面积产茧量与产丝量的基础。这方面,中国各级蚕业科研机构进行了大量桑树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开展了高产、优质、抗逆、耐病的桑树品种的选拔、选育与推广工作;改进了桑苗嫁接技术与湖桑扦插育苗技术;总结出老桑园更新,新桑园快速丰产的技术经验;研究了多种桑树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开展了桑树水分生理,提高光能利用率、桑树杂优利用以及组织培养等方面的研究。70年代浙江省余杭县章岭大队培育的“无干”密植桑为快速高产、机械收获创造了条件;80年代顾青虹为首的研究组在湖桑扦插发根方面的突破,为工厂化桑树育苗提供了技术基础。

养蚕研究

养蚕技术研究以稳产高产、提高茧质、减少物质与能源消耗、增加经济收益为主攻目标。50年代以来,改革了多回薄饲、开放饲养的传统养蚕方法,研究推广了小蚕各种复盖防干育、炕床育、大蚕土坑育、条桑育、室外育、少回育、经济合理用桑、熟蚕自然上蔟等新法养蚕技术;改革蔟具,应用昆虫激素调节桑蚕生长发育,增产蚕丝等,把中国养蚕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今后要加强高产养蚕的综合研究,解决夏秋蚕稳产高产的技术关键与合理布局问题;拟订合理的养蚕技术规范,推行小蚕专业化饲养;改善农村养蚕的经营管理;结合生理生态学研究,改善桑叶质量与提高叶丝转化率;结合蔟具改革研究,蔟中保护与提高原料茧品质的方法;特别注意研究提高中低产地区蚕茧产量与质量的途径与措施。

蚕种研究

提高蚕茧出丝率的根本办法,是通过蚕品种选育,提高叶丝转化率与蚕茧茧层率。优良品种要适应制种场、养蚕农民、工厂、丝绸消费市场的要求。因此原种以强健、多子为目标,杂交组合以发育齐、经过快、抗逆抗病、稳产高产、饲料报酬高、出丝率高、丝质优良为目标。从50年代到70年代,对春用蚕品种作了三次大更换,80年代开始正在进行第四次品种更换。每次品种更换,都把蚕茧产量与出丝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春蚕茧每张种单产已由50年代的25千克左右,提高到80年代的40千克左右。同期实验室成绩,茧层率已由20%提到25%,出丝率由15%提到20%,茧丝长由1,100米增加到1,400米,净度由89%提高到97%。夏秋蚕新品种的改良与推广,对稳定蚕作、提高担桑产茧量与担桑产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研究,基础品种的选育方面也有了新进展。开展了人工饲料适应性、抗病性与酯酶同功酶的普查与蚕品种分化的研究。今后蚕品种改良的任务,除继续提高春用品种出丝率外,特别要在改进抗病性、抗逆性的基础上,提高夏秋蚕品种的出丝率。在常规育种的同时,采用抗病育种、辐射育种、遗传工程等技术,加速蚕品种的育成与推广。注意育成便于雌雄鉴别的皮斑限性品种,以及适合以专养雄蚕为目的的卵色限性品种与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系,使叶丝转化率与蚕茧出丝率在品种上有个突破。作为良种繁育的制种方法与蚕种保护技术的研究,原蚕饲育与制种作业省力化与机械应用,蚕种常规保护与长期冷藏,蚕卵滞育生理与造卵机制的研究正在积极开展。

蚕病研究

50年代初期,蚕病猖獗为害,因此着重研究了各种病原物对消毒药剂和物理刺激的稳定性,制定了消毒防病规程。1956年进行了中肠型脓病研究;1959年首次实验证实当时为害严重的空头性软化病是一种病毒病。60年代初集中研究了3种病毒病的病原、环境条件、蚕体生理状态与发病的关系,对环境“诱发”蚕病的机制作了系统研究,提出不良环境条件“诱发”下微量病毒感染发病的新概念,为制订以消灭病原与切断病毒感染途径为中心的蚕病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1970年首次查明生产上发生的“青头病”是细菌性败血症,并分离了病原菌纯系,筛选出氯霉素有防治特效。“灭蚕蝇”防治柞蚕饰腹寄蝇试验成功后,有效地解决了桑蚕多化性蝇蛆病的防治。此外,还研究推广了西力生、防僵灵2号、甲醛石灰浆、毒消散等蚕室蚕具与蚕座消毒剂。应用抗菌素防治细菌病,应用杀虱灵防治蚕螨病等成果,都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近年开展了三种病毒病早期诊断技术的研究。今后在原有防病知识基础上,要根据养蚕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的改变,不断充实新的防病措施。对几种病毒病要加强病毒生态特性、流行规律以及蚕体感染抵抗性方面的研究:细菌性软化病方面要探讨特异性病原菌性状,这种病原菌与潜势病原菌在软化病发生中的关系、细菌与病毒病发生的关系等;硬化病着重查明野外昆虫与硬化病发生的关系以及新杀菌剂开发;微粒子病重点查明野外昆虫微孢子对蚕的为害以及不同微孢子虫的鉴定判别方法。

机具研究

养蚕机具改革,既要提高工效,又要节省固定设备投资,减少养蚕物质消耗与能源消耗,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过去研制了简易自控电热炕床、热风器、补湿器、三烟道炕床、改良大桑剪、片叶采桑器、接穗切削机、绿肥播种机、绿肥埋青机、浙4ES-6003(5)型桑树伐条机等桑园作业机具,以及YM400-71型切桑机、塑料编织布简易蚕台、方格蔟制作机具、Py-80型小蚕饲育联合作业机以及散卵称量器、剥茧机、削茧机、雌雄鉴别机等养蚕采种专用机具,已定型或推广。

茧丝研究

有关制丝技术(包括制丝技术体系化、制丝工场自动化等)、丝纤维加工技术(包括丝纤维的理化性状、绢丝制织与交织方法、生丝精练及染色方法、生丝化学加工、丝织品特性以及桑蚕丝与野蚕丝、天然丝与化学纤维的复合纤维研制等)的研究,属于工业部门的研究内容。但作为向丝织工业提供原料茧的农业研究部门,有必要探讨蚕品种特性、养蚕技术、上蔟条件对茧丝形成以及茧层结构的关系,从而明确这些生物特性与农业措施对茧丝物理特性的影响,以提高与保持原料茧工艺性状为中心,加强上蔟、采茧、鲜茧加工贮运合理化的研究。更有必要研究出一种简单易行、科学合理的蚕茧检定与评级方法。这一方面,在科学研究单位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并建立了蚕茧丝质鉴定的设备、鉴定项目、操作方法,为选育丝质优良的蚕品种创造了条件。

柞蚕和天蚕研究

柞蚕是中国重要的天然丝资源,产量仅次于桑蚕而占第2位,约占世界柞蚕茧产量的90%。50年代起研究推广了柞蚕室内制种、卵面消毒、饰腹寄生蝇防治、2化1放、小蚕场地保护育等重大技术革新,大大促进了柞蚕业的发展。今后除提高单位面积柞林载蚕量与每个劳动力的收茧量外,还要研究柞蚕茧的综合利用,开拓柞蚕丝纤维的新用途,提高蚕茧的经济价值。天蚕产黑龙江、辽宁等省,原为自然资源的利用。70年代末开始在研究室内饲养和交配产卵。

蓖麻蚕研究

蓖麻蚕原产印度。50年代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现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以朱洗教授为首,作了大量驯化工作,并一度在8个省大面积推广。但由于产丝量低,只能作短纤维,经济价值不高,目前推广数量不多,大都作赤眼蜂中间寄主,用于生物防治。作为实验室试验材料,有关单位正在进行丝素蛋白基因表达等方面的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对桑蚕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桑蚕受精过程与早期发生、脓病发生的生理生化机制、蚕的生长发育激素调控、人工饲料、丝腺细胞氨基酸代谢与丝物质形成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比较薄弱。为了获得作为养蚕技术改进的基础理论,有必要从生理学、生化学、生态学角度,开展对蚕的成长发育各个方面的研究,查明其调节控制机理,开展关于蚕的营养生理、发育生理(包括变态与滞育)、物质代谢、丝蛋白合成、生理活性物质、行为生理与感觉运动等研究。

中国要独立自主地开发蚕桑生产的新技术,加强基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蚕桑种质资源的利用研究,抗逆性、抗病性的生理基础及其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数量性状遗传与育种方法的研究,蚕生长发育的调节控制技术与其机理的研究,蚕营养代谢与丝蛋白生物合成的研究,桑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的研究,茧丝理化性状与生物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

综合利用研究

为了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增加栽桑养蚕的经济收益,开展蚕桑生产物与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有广阔前途。中国已有利用蚕桑副产物生产的产品,如叶绿素、植物醇、益寿宁、丝素雪花膏、丝氨酸、核苷酸、三十烷醇、桑椹膏、雄蛾酒、蛹油、肥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