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蚕学会

以中国高、中级蚕业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农学会的分科学会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该会于1963年3月18日成立于江苏省无锡市,会址在江苏省镇江市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内。它的前身是原中华农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和中国农学会等学术团体中的蚕桑、经济昆虫等有关专业组织。

以中国高、中级蚕业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农学会的分科学会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该会于1963年3月18日成立于江苏省无锡市,会址在江苏省镇江市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内。它的前身是原中华农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和中国农学会等学术团体中的蚕桑、经济昆虫等有关专业组织。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蚕丝科学事业的发展,由杨显东、孙本忠郑辟疆等倡议,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以原来有关蚕桑专业组织为基础,正式组建为独立的全国性专门学会。

蚕学会以团结全国蚕业科技工作者、研讨蚕业科学技术事业、推动蚕业生产发展为宗旨,积极组织开展以学术交流为主的多种形式与内容的工作和活动。第一届年会时共有会员686人,包括浙江、江苏、四川、广东、云南、安徽、山东、吉林、辽宁、山西等省、市、自治区蚕(桑)学会(以下简称省蚕学会)的会员。据1983年底前对省级以上蚕学会会员统计,共有会员3,100多人。80年代有省(区)蚕学会22个,它们是河南、河北、黑龙江、陕西、广西、新疆、湖北、福建、江西、贵州、湖南、甘肃等。此外,全国还有不少蚕区的重点地(市)县,如四川省的重庆市、浙江省的嘉兴市,江苏省的吴江县等,由当地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成立了相应一级的地方蚕学会、分会或专业组,在本地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学术、科普等活动。

蚕学会每4年召开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理事长、秘书长等主要领导机构及负责人。第一届理事会诞生于1963年3月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的成立大会,选出理事35名。其中常务理事15人,名誉理事长郑辟疆,理事长孙本忠。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1979年11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大会选出理事63名(其中为台湾省保留了两个理事名额)组成第二届理事会。其中17人组成常务理事会,顾青虹为名誉理事长,陆星垣为理事长。学会设栽桑(包括桑品种、生理、保护等)、养蚕(包括蚕业经营管理等)、蚕种(包括蚕品种资源、遗传、育种等)、蚕病(包括蚕生理、病理)和野蚕(柞蚕、蓖麻蚕等)5个专业学组;学报《蚕业科学》设有20名左右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组成的编辑委员会。学会的日常工作和活动,是在理事长领导下由秘书长负责主持,通常每年召开1~2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蚕学会开展的全国性学术活动,每年均有1~3项(次),以小型、专题为主。同时根据生产和科技发展需要,或与其它有关学会联合举办,或参加中国科协、中国农学会主办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讨论会等活动(见附表)。

附表

在中国农学会的统筹安排下,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主要活动有:1970年派出了以高一陵为团长一行5人的赴日本蚕桑考察团;1981年选派于溪滨、叶元柏出席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16届国际昆虫学会第2次野蚕学术讨论会,1980年至1982年(每年一次)接待了以日本蚕丝学会副会长吉武成美博士为团长的日本日中农业农民交流协会蚕桑技术交流团;1983年邀请了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所长田岛弥太郎博士来访和讲学。此外,还配合有关部门多次接待了日本等国专业友好团体和商社代表的来访与交流。1984年5月21~25日由刘仕贤出席在印度班加罗尔市召开的第14届国际蚕业大会。通过中国农学会统一对外的渠道,已同日本蚕丝学会、国际野蚕学会等国外学术组织建立了联系。

蚕学会刊物有《蚕业科学》(学术季刊),于1963年5月创刊,至1984年底已编辑出版10卷39期。1966年前每期发行量为4,000多份,1978年以来,每期发行量为14,000份左右。

蚕学会自1978年以来,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等工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在江苏省镇江和淮阴两地举办了两期蚕桑新技术讲习班,培训来自江苏、山东等省黄淮海地区的蚕业干部共70人;1983年编印了《全国提高蚕茧质量和出丝率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1978~1983年先后组织派出10多次共30多名有关专家赴河北、黑龙江、山西、湖北等近10个省区参加科学论证、专题讨论、讲学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

结合学术讨论等活动,有组织地发动蚕业科学家和会员,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积极参与和推动蚕业改革。1978年以来,蚕学会提出的建议,诸如:关于建立全国蚕、桑品种审定组织机构及制度,关于改进蚕茧收购办法,评验计价标准,关于调整蚕桑生产布局及发展规划,关于改革现行茧丝绸经营管理机构及体制,关于提高蚕茧质量的协作研究,关于蚕业现代化建设设想等,已经得到采纳或重视,正在起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