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养蚕温湿度调节

养蚕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把自然的、不适合养蚕生产要求的温度和湿度,经过人工调节,使之达到适合养蚕生产的温、湿度。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大气温湿度的影响,也由于人和蚕自身不断活动的影响,蚕周围的温湿度变化不定,必须加以调节。气流也起着调节温湿度的作用,是一种可利用的自然条件。中国的古农书《齐民要术》中对温度的调节早有记载。

养蚕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把自然的、不适合养蚕生产要求的温度和湿度,经过人工调节,使之达到适合养蚕生产的温、湿度。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大气温湿度的影响,也由于人和蚕自身不断活动的影响,蚕周围的温湿度变化不定,必须加以调节。气流也起着调节温湿度的作用,是一种可利用的自然条件。

中国的古农书《齐民要术》中对温度的调节早有记载。《农桑辑要》中则对埋薪、温度高低的体验,湿气的认识、以及通风换气的处理,均叙述详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调节养蚕温湿度,必须了解温湿度对蚕的作用,了解养蚕的适温和适湿。

饲养温度

蚕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小蚕的体温略低于气温,大蚕略高于气温。从蚕的生长发育方面看温度的影响:7.5℃时仅能食桑;10℃以上则温度越高,发育越快,但如长期在30℃以上高温中,发育困难,特别大蚕时,生命力降低;到37℃时蚕呈苦闷状态,或不活泼而毙死;到40℃以上,则只能生活较短的时间。蚕在15℃以下低温中,蚕体变冷,运动不活泼、发育缓慢,体重轻、体形小,结茧也小;在7.5℃以下时,不食不动,停止发育。温度对茧质和丝质也有影响,一般小蚕期的影响小,大蚕期的影响大,在养蚕上温度影响最显著的是龄期经过和蚕的强健程度。饲养温度在15~35℃范围内,用15℃饲养的,整个龄期经过长达68.22日;用30℃饲养的,缩短到18.15日;用35℃饲养的,其龄期经过为18.23日,说明了温度对龄期经过缩短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在蚕的强健程度方面,用15℃和35℃温度养蚕,生命率都是很低的,特别第5龄如用35℃温度饲养,接近全部死亡。但用20℃、25℃、30℃温度饲养,比用15℃和35℃温度饲养,其生命率大为提高。许多实验结果的综合证明:温度对蚕的生命率的影响,以20~30℃的范围为最好。但各龄又有各龄最适宜的饲养温度,养蚕的饲养适温,应该是适于蚕的健康成长,生命力强,结优质蚕茧,产茧量高,丝质好,发育经过比较短而又齐一。兹举二化×二化蚕品种的各龄期的适温如下:

第1、2龄 25.5~28.0℃

第3龄 25.0~26.0℃

第4龄 24.0~25.0℃

第5龄 23.5~24.5℃

应用上述标准时,还应根据蚕品种、营养条件以及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进行适当调节。就蚕品种来说,杂交种的温度可略高于纯种;多化性种比2化性种、2化性种比1化性种的饲养温度可略高;中国系品种、日本系品种比欧洲系品种的饲养温度可略高。在适温、适湿、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可比多湿、通风不良的条件下的温度高一些;营养条件好的,可比营养条件差的饲养温度略高。

饲养湿度

湿度对蚕的生长发育以及桑叶水分发散快慢均有重要影响,蚕获得外界的水分,主要依靠桑叶中的水分。水分的损失,一部分以蚕尿的形式和蚕粪一起排出体外,另一部分从蚕体表面通过气门和皮肤以气态形式发散。但水分发散容易与否,是受到空气中湿度大小制约的。此外,水分的发散,由于蚕龄大小有很大不同,通常是小蚕的水分发散容易,大蚕的发散困难,第3龄起蚕的水分发散,为第5龄起蚕的2倍多。湿度大小也影响蚕龄经过的长短,也就是湿度大则经过缩短,湿度对蚕的生命力影响,由于蚕龄大小很有差异,通常小蚕期以90%多湿时的生命力强,大蚕期则以75%时的生命力强。养蚕的适湿是:蚕得以充分饱食桑叶,又不妨碍蚕体水分的发散,发育强健,结优良的蚕茧。各龄饲养的适湿:第1龄为85~90%,第2龄为80~85%,第3龄为75~80%,第4龄为70~75%,第5龄为65~70%。

调节方法

养蚕温湿度的调节,是以养蚕的适温适湿为标准进行的。也就是在温度高于适温时则降温,低于适温时则加温;湿度多于适湿时则排湿,少于适湿时则补湿。调节时,还需认识温度和湿度的相互关系,在温湿度结合上,会产生9种不同类型,即高温多湿、高温干燥、高温适湿、适温多湿、适温干燥、适温适湿、低温多湿、低温干燥、低温适湿。其中只有适温适湿不需要调节,其余8种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调节。在调节上一般单因子的缺陷容易处理,双因子的缺陷就比较困难。如遇长期阴雨或长期干旱的天气,调节就更困难,某些措施,必需超越单纯温湿度调节范围。兹以低温多湿、低温干燥、高温多湿、高温干燥4种双因子的不良温湿度为例,说明调节方法如下。

低温多湿

以补温为主。温度升高后,多湿也能得到缓和。小蚕期用防干育并加温;大蚕期适当补温,促进干燥。另外注意桑叶方面,小蚕期选采适熟偏老桑叶,大小蚕期增加晚采桑叶,适当延长贮桑时间。并可增加除沙次数,多用干燥材料,有利低温多湿环境的改善。

低温干燥

补温补湿同时并进。要防止因补温而更干燥。小蚕期采用防干育;大蚕期如不过干,可稍补温,亦可酌情减弱气流。采取上述措施,如仍未能改善,还可增加早晨采桑量,缩短贮桑时间。给新鲜桑叶,减少每回给桑量而增加回数。大蚕期根据情况给些湿桑叶。

高温干燥

着重补湿兼使降温,室外搭凉棚。小蚕期可采用防干育。大蚕可采用屋外育,随时导引凉风入蚕室,小蚕期应控制气流强度,避免干燥。晚上室外气温下降时,尽量把室内高温换出室外。此外可增加早采桑叶,缩短贮桑时间,并尽可能贮于低温多湿场所。给新鲜桑叶,增加给桑次数,大蚕可给湿叶。减少一定容积内的饲养量等措施。

高温多湿

小蚕期采用防干育,用炕床饲养,除酌量少养外,应增加换气次数,外温升高前,关闭炕门和换气洞,减少炕外高温侵入,待外温比炕床内温低时,加速换气以排除炕内的高温和多湿。大蚕期蚕室外应有凉棚遮阳,强调通风,必要时增加人工换气。还可利用树荫等条件,进行屋外育。此外用成熟的桑叶养蚕,增加晚采桑叶。增加除沙次数,力求蚕座的清洁干燥。适当放宽蚕座,减少一定容积的饲养量。注意空气容易停滞的部位不放蚕。

气流作用

气流在温湿度调节上至关重要;在蚕的生理活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外界条件。气流与低温有相同的效果。在温湿度高时其作用更明显。由于高温环境下,气流促使蚕体水分发散多,又使蚕座水分蒸发快,打破了包围蚕体而停滞不动有绝缘作用的空气层,直接间接影响蚕体温度的降低,结果使蚕的生理机能良好,所以高温时需要一定程度的强气流。在多湿的环境下,蚕体水分的发散受到抑制,不仅促使蚕的体温上升,并影响蚕体水分代谢失去正常,有气流则和高温环境的情况相似,直接间接促使蚕体温度降低。水分代谢得以正常进行,因此多湿时也需要较强的气流。反之,如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有气流同样要降低蚕的体温,必然影响蚕的成长发育,这时就不需要强的气流。总之,气流的有无,应随温湿度的高低及蚕的发育时期不同而区别对待:也就是高温比低温,多湿比干燥,大蚕比小蚕需要较大的气流,但以蚕为对象,较大气流也仅仅是0.3~0.5米/秒的范围,过强对蚕是不适宜的。

换气方法通常有三种:一是横式换气,主要利用风力,是以开放蚕室门窗等设备进行的;二是纵式换气,是利用室内外温差,也就是利用空气密度大小不同进行的,但蚕室必须有天窗和地板洞等的设置;三是人工换气,是借助排风扇、电风扇、空调机等各种器械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