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沈敦辉 (1891~1936)

1935年获生物学博士学位。1935年返国,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兼蚕桑系主任。1936年4月24日因实验室发生爆炸,不幸伤亡。 沈敦辉 沈敦辉发表有关桑蚕、果蝇等论文7篇。1926年发表于《日本农学会报》第281期的《家蚕数量特性之遗传研究预报》,首先指出茧丝量的遗传现象是部分伴性遗传。

中国现代蚕业科学家,广东省梅县人。1911年就读广州测绘学堂,1917年东渡日本,192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研究桑蚕遗传3年,毕业后继续在该校从事研究2年。1928年回国,应聘为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1929年赴爪哇出席太平洋学术会议。1929年冬赴德,1930年至威廉生物研究所研究遗传及细胞学,同时研究组织培养。1932年春入佛来堡动物研究所研究发生学,1932年秋再入威廉生物研究所研究发生学。1935年获生物学博士学位。1935年返国,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兼蚕桑系主任。1936年4月24日因实验室发生爆炸,不幸伤亡。

沈敦辉

沈敦辉发表有关桑蚕、果蝇等论文7篇。1926年发表于《日本农学会报》第281期的《家蚕数量特性之遗传研究预报》,首先指出茧丝量的遗传现象是部分伴性遗传。1928年在日本《东京农大学术纪要》第1号发表的《家蚕之几种数量特性之遗传研究》,指出丝量、纤度及丝长系由4对遗传基因所支配,三者之间成高度的正相关,其中包括一对性连锁基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至今犹为国内外遗传学者所引用。1929年在中山大学《农声》上发表《粤蚕1代杂种之利用价值与交配型式之注意》,系应用遗传理论指导实践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