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雉鸡

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雉属(Phasianus)动物,别名野鸡、山鸡、环颈雉、雉。学名:P.colchicus Lin-naeus,1758。是世界重要猎禽之一。分类和分布雉鸡均属一个种,下分为30个亚种。中国境内分布有19个亚种。①准噶尔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mongolicus J.F.Brandt

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雉属(Phasianus)动物,别名野鸡、山鸡、环颈雉、雉。学名:P.colchicus Lin-naeus,1758。是世界重要猎禽之一。

分类和分布

雉鸡均属一个种,下分为30个亚种。中国境内分布有19个亚种。①准噶尔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mongolicus J.F.Brandt,1844),分布于新疆西北部特克斯河、巩乃斯河,东至天山中部,北至准噶尔盆地。②莎车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shawii Elliot,1870),分布于新疆南部和田、西部莎车和喀什,东至塔里木河上游(留鸟)。③塔里木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tarimensis Pleske,1888),分布于新疆东南部,南自车尔臣河,北至博斯腾湖一带(留鸟)。④南山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satscheuensis Pleske,1892),分布于甘肃西北部,南山山脉以北,位于疏勒河流域,在酒泉与敦煌附近哈拉湖之间(留鸟)。⑤青海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vlangalii Przevalski,1876),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在布尔汗布达山和托来河间(留鸟)。⑥甘肃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strauchi Przevalski,1876),分布于青海东北部、甘肃西北和西南部,东至陕西南部秦岭山脉,南至四川北部若尔盖及东北部万源一带(留鸟)。⑦阿拉善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sohokhotensis Buturlin,1908),分布于新疆阿拉善沙漠南部的索和霍都漠地或是腾格里沙漠(留鸟)。⑧贺兰山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alas-chanicus Alpherasky et Bianchi,1907),分布于宁夏贺兰山西坡附近的漠地(留鸟)。⑨弱水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edzinensis Sushkin,1926)分布于甘肃西北部弱水下游和索果诺尔以及与蒙古相邻部分(留鸟)。⑩东北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pallasi Rothschild,1901),终年留居大兴安岭的东坡和南坡,小兴安岭东北部至中部,向南与河北亚种相混。⑾河北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karpowi Buturlin,1908),分布于东北中部长白山,南部草河口、丹东、旅顺,西南部林西及河北承德、兴隆至北京郊区。⑿内蒙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kiangsuensis Buturlin,1904),分布于河北西北部、山西、陕西北部、内蒙古,西至乌梁素海(留鸟)。⒀四川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suehschanensis Bianchi,1906),终年留居四川北部山地,南至灌县,偶见于青海东南部泽库及西藏东北隅。⒁云南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elegans Elliot,1870),终年留居四川中部、西南部,云南西部、东部、东北部,西藏东部。⒂滇南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rothschildi La Touche,1921),分布于云南东南隅及越南北部相邻山地(留鸟)。⒃贵州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decollatus Swinhoe,1870),分布于四川东部,湖北西部,贵州东北部、中部和西部,云南东北部等较低的山地(留鸟)。⒄广西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takatsukasae Delacour,1927),留居于广西南部北海市一带的低山和中山。⒅华东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torquatus Gmelin,1788),分布于自河北南部及秦岭山脉以南,遍布中国大陆,在上述各亚种以东的区域。⒆台湾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1870),分布于台湾中部的低山及中山(留鸟)。

雉鸡在中国分布范围广,除西藏羌塘高原和海南省外,遍及全境。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东南部、中亚细亚、蒙古、朝鲜半岛、西伯利亚东南隅以及越南北部和缅甸东北隅。中国分布的19个雉鸡亚种中,除3个亚种局限于新疆外,其余16个亚种均具有主要为蓝灰色的腰部,有别于其他雉鸡亚种,可统列于同一个亚种组——灰腰雉组。其中绝大多数亚种,仅分布于中国,亦称中华组。灰腰难组中的16个亚种,在特征对比的系统分类中,存在着梯度变异。

中国曾于1881年和1979年先后输出雉鸡给美国和罗马尼亚,并在当地驯养成功。中国国内由于开垦荒地以及乱捕滥猎,自然界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一些产区近于绝灭。目前,中国大量驯养的是河北亚种。中国近年引进了经美国长期培育成的体型大、产卵量高的“七彩山鸡”,与河北亚种雉鸡杂交,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生物学特性

公雉鸡体型较家鸡小,羽色华丽,尾羽甚长。前额和上嘴基部黑色,富有蓝绿色光泽。头顶棕褐色,眉纹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绯红色。眼后裸皮上,白色眉纹下有一小块蓝黑色短羽。耳羽丛亦为蓝黑色。颈部有一黑色横带,延伸到颈侧与喉部的黑色相连,并有绿色金属光泽。黑环下有一较窄的白色环带,延伸到前颈,形成一完整的白色颈圈。上背羽毛基部紫褐色,具白色羽干纹,端部羽干纹黑色,两侧金黄色。背和肩部栗红色。肩部羽毛有大的白色端斑,其外有一圈黑色,羽缘栗红色。下背和腰两侧蓝灰色,中部黄绿色,且有黄、黑相间排列的波浪形横斑。尾上覆羽黄绿色、部分羽毛末梢土红色。小覆羽、中覆羽灰色。大覆羽灰褐色,具栗色羽缘。飞羽褐色,缀以白斑。尾羽黄灰色,除外侧两对外,均有交错排列的黑色横斑,其两端又连接栗色横斑。颏、喉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胸部呈现显紫的铜红色,有金属光泽。两肋淡黄色,靠腹部羽毛栗红色,各羽端具有一大形黑斑。腹部黑色。尾下覆羽棕栗色。虹膜红栗色。嘴暗白色,基部灰褐色。跗蹠黄绿色,其上有短距。体重1000~1310克,全长800~900毫米,尾长420~570毫米。

母雉鸡与公雉鸡形态有很大差异。体型较小,远不如公雉鸡羽毛艳丽。头顶和后颈棕白色,有黑色横斑。肩和背栗色杂以粗著的黑纹和宽的淡红白色羽缘。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羽色逐渐变淡,呈棕红色和淡棕色,具黑色中央纹和窄的灰白色羽缘。尾羽较公雉鸡明显的短,呈灰棕褐色,中部具一系列栗色、黑色和白色相间排列的横斑。两翼覆羽具有黑褐色中央斑和淡白色羽缘。飞羽褐色,具白色沾棕的横斑。颏、喉棕白色,下体余部沙黄色。胸和两肋具黑色沾棕的斑纹。虹膜淡红褐色。嘴端部绿黄色,基部灰褐色,跗蹠红绿色。无距。体重550~880克,全长530~630毫米,尾长220~290毫米。

雉鸡在沿海各地,主要栖居于山区灌木丛、小竹簇、草丛、山谷甸子及林缘草甸地等处。在东北,夏季分布在海拔800~900米的山地,在北京至1000米以上,在秦岭以南至2200米,在四川汶川,有时达2900~3000米处。到秋季渐从高海拔处下迁到山麓草场及近山的耕地和湖泊江河边上的苇塘内。雉鸡善隐蔽和奔走,但不善久飞。在自然条件下,繁殖期3~4月到6~7月间,南北方相差约一个月。1只公雉与1~2只母雉相配共处。有激烈的争偶行为。筑巢一般在草丛或芦苇间的地面凹陷处,以柔软松叶或茅草构成浅窝状。在江苏南部主要在麦田中作巢,一年通常孵两窝。在长白山区的繁殖期为4~7月份,一年产一窝卵。每窝产卵15~20枚。平均卵重26.3克,一天产一枚卵。由母雉单独孵化。在笼养(大网室)条件下,10~11个月龄性成熟。繁殖期公母比为1∶6。雏鸡2~3个月龄生长最快,平均日增重10克以上。5个月龄时可达到成年鸡体重。雉鸡属杂食性鸟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物随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异。秋季主以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叶、芽、草籽和部分昆虫为食。冬季主以各种植物的嫩芽、嫩枝、草茎、果实、种子和谷类为食。夏季主以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及部分植物的嫩芽、浆果和草籽为食。春季则啄食刚发芽的嫩草茎和草叶,也常到耕地扒食谷粒与禾苗。

饲养管理

舍饲条件下,饲料有谷物、鱼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繁殖准备期(2~3月份),饲料中要保证各种维生素的含量,蛋白质水平要高于越冬期,管理上要检修鸡舍,平整地面并进行消毒,调整鸡群,母鸡断喙,网室地面垫5~10厘米厚的细砂。繁殖期(4~7月份),需提高饲料蛋白质水平,确保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饲喂时间向早晚延伸,供水要充足。产卵结束后开始换羽,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可适当降低,但含硫氨基酸要充足,补加1%石膏粉,有助于新羽再生。公母鸡分群饲养。淘汰没有饲养价值的鸡。越冬期日粮中提高热能饲料的比例,适当降低蛋白质水平。

种雉鸡群鸡舍密度:产卵期1~1.2米2/只,非繁殖期0.8米2/只。鸡群只数:繁殖期一般为50~100只一群,非繁殖期200只一群。鸡群及其周围环境应经常保持安静。

天敌主要是狐、黄鼬、灵猫和鹰等。

利用

是主要的狩猎禽类之一。雉鸡肉质坚实,口味鲜美;雉鸡的彩色羽毛,特别是公雉鸡的羽毛,可供作工艺品;由于雉鸡毛色艳丽,形态多姿,亦属观赏鸟类。雉鸡食蝗虫、甲虫等,有益于农业和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