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渔业气象

研究气象和气候条件对渔业生物的生活习性、行动分布、资源数量变动以及养殖、捕捞、加工等生产过程的作用和关系,是农业气象的一个分支。简史在长期渔业生产过程中,沿海渔民积累了气象对渔业生产影响的丰富经验,如观察天象、物候,来决定出海捕鱼的时机。现代渔业气象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20年代日本学者对低气压、气象要素与渔获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研究气象和气候条件对渔业生物的生活习性、行动分布、资源数量变动以及养殖、捕捞、加工等生产过程的作用和关系,是农业气象的一个分支。

简史

在长期渔业生产过程中,沿海渔民积累了气象对渔业生产影响的丰富经验,如观察天象、物候,来决定出海捕鱼的时机。现代渔业气象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20年代日本学者对低气压、气象要素与渔获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中国于50年代中期开始对局部海区进行气象观测,并研究气象对渔业的影响。

气候与渔场

世界各海域由于气候条件不同,渔场形成的环境条件各异,对渔业生物和捕捞作业有不同影响。例如:根据渔场所处位置可划分为热带渔场、亚热带渔场、温带渔场、寒带渔场。①热带渔场。受热带气候与赤道洋流的影响,鱼类适温高,生长快。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赤道附近海域。②亚热带渔场。受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鱼类种类多,生长迅速,群体补充快。③温带渔场。受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四季明显,水温变化幅度大,鱼类多进行集群性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形成明显的渔汛期,主要分为春汛和秋汛。④寒带渔场。受极地寒流影响,鱼类适温低。上述各渔场的环境条件不同,鱼类的品种和生物学特性也各异。南海和东海南部属于亚热带渔场,东海北部、黄海和渤海属温带渔场。

气象要素与渔业

风、降水、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能直接或间接影响鱼类的行动和繁殖生育以及渔期、渔场和渔业资源的变动。

风风对渔业的影响:①通过水文因子间接影响鱼类的行动。中国沿海有“南风送暖北风寒”的说法,指春季南风偏多,海水增温快,在黄海南部越冬的鱼类可提前北上进行产卵洄游,渔期早,汛期短,到达烟威渔场时,洄游路线偏向深水,对近岸定置网生产不利。反之,北风偏多渔期晚,汛期长,洄游路线偏向近岸,有利于定置网生产。秋季南风偏多,鱼类越冬洄游推迟,汛期长,对生产有利:北风偏多时,水温下降快,鱼类提前越冬、洄游,缩短生产期。②大风能引起海水剧烈搅动,造成鱼卵和稚鱼的死亡。对资源危害较大。在苏联库页岛沿海,大风浪能把鲱鱼卵甚至成鱼,大量抛到岸上,造成死亡。1969年3月21日,山东荣成县蔡家庄附近,由于受8级以上北向大风的影响,大量的黄海鲱鱼卵被风浪打上海滩,堆积约30厘米厚,严重危害鲱鱼资源。③风的搅动使海水发生铅直混合,导致温、盐跃层消失或位置下移,扩大了原分布在跃层以上的上层鱼类的铅直活动范围,不利于围网生产。海上风力达6级以上,渔场通常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原来密集的鱼群因环境条件的改变,不适于鱼类栖息而散逸,或逃离到风浪较小的深水区,造成渔场转移;另一种是大风来临之前和大风之后,鱼类有集群的习性,渔民掌握这一规律而有“抢风头”、“赶风尾”的作业方式,往往获得高产。④长时间吹刮离岸风,能使表层海水向外海运移,在岸边出现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盐带到上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在这里集中索饵而形成渔场。有的海区长时间吹刮向岸风时产生向岸流,鱼群随流游向近岸,定置网得以丰收。如日本北海道西岸,吹西风时,有成群春鲱来临,在横滨以南的相模湾,吹强南风时,青鲹鱼丰收。

降水

在近岸海区,降水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能影响渔场位置和资源量的变化。降水量大,低盐性沿岸水势力增强,使位于离低盐水混合区的渔场,随着混合区位置的改变而变动。暴雨能使表层盐度降低,如超出上层鱼类的适盐范围,鱼群下沉,不利围网生产。有些渔业生物,如舟山渔场春汛墨鱼汛期,最喜欢毛毛细雨,当地渔民有“细雨绵绵,一网两船”的谚语。又如吕泗渔场小黄鱼汛期,遇到连续阴雨时,鱼群密集,渔场稳定,生产好;若遇到暴雨,渔场发生变化,网产量显著下降。河口区是各种鱼虾的产卵场,河口区的海况变化与径流量关系密切,而径流量又与降水量紧密相关。降水量对日本濑户内海的正鱆孵化及成长影响很大,在孵化及成长期如雨量过多会影响第二年资源量。

气温

鱼类性腺发育的快慢与水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而水温又直接受气象条件(气温、大风、日照等)的影响,水温低,能大大推迟鱼类的产卵和卵子的孵化时间,而对资源产生影响。气温与水温呈正相关,故气温与渔业资源也存在一定关系,如渤海湾南部秋季毛虾资源数量与7月气温呈线性相关。由于水、气温间存在着热量相互交换的关系,当秋冬季气温低于水温时,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春夏季气温高于水温时,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气温和水温之间互相影响,因此可依据前期气温的高低来预测后期水温的变化和渔期早晚。气温与渔获量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日本宫古附近定置网,夏、秋季日平均气温偏低时,渔获量高:秋季气温低,日照强时,金枪鱼产量高。

气压

低气压伴随锋面过境时,风向切变,风速较大,引起海况剧烈变化。日本长崎西村渔场,鱼渔况与低气压关系密切,当低压中心接近渔场一天半

以前生产最好,中心过境后半日生产最差,二日半之后又出现生产高潮。宫崎筑岛渔场,当低气压中心接近时,鱼丰收,当高压中心在渔场附近停留时,生产不好。中国吕泗小黄鱼春汛渔场,平均网产量高,多出现在气压下降之日,旺产期的长短与气压下降时间的长短有关。

此外,气候变迁,大气异常能引起渔业资源的显著变化。南美洲西海岸有一股从南向北的洋流,到赤道附近因赤道东风的影响而折向西流,由于补偿作用使秘鲁、厄瓜多尔沿海深层富有营养物质的冷水体涌升到表层,使鳀鱼大量繁殖,成为秘鲁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但有的年份出现大气异常,赤道东风减弱,偏北风盛行,从北方流来的高温赤道水代替上述的冷水,切断了营养物质的来源,使鳀鱼大量死亡,造成秘鲁渔业的衰败。这种大气异常现象,称为厄尔尼诺(EL-Nio)现象。

气象条件与渔业生产

气象与捕捞

海雾对捕捞生产影响很大,特别是围网捕捞,渔民多在高处用肉眼观察鱼群,有些渔业先进国家用飞机侦察鱼群,若遇到海雾,不但影响侦察效果,并影响航行和飞行的安全。进行围网、拖网及流网生产时,必须同时根据风向、风速和流向、流速来掌握下网位置和时机。此外,大风天数太多,捕捞作业天数就减少,对产量影响大。

气象与养殖

沿海养殖海区的选择必须考虑气象的影响,利用筏式养殖藻类、贝类以及网箱养鱼时,应尽量避开正对大风来向的开阔海面,以防被风浪摧毁。春季育苗、放养及秋季收捕,都要掌握好气象条件,因与产量关系密切。春季回暖早、池温高,有利于苗种的培育和生长;秋季降温慢,可延长池养鱼虾的生长期而提高规格和产量。在进行海带自然光育苗期间,如连续出现阴雨天,对育苗极为不利。海带在生长过程中,如光照充足,促进光合作用,可加速生长。在引进鱼、虾、贝、藻养殖品种时,要根据当地水文气象条件和气候环境,选取适应性强、可塑性较大的种类。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鱼、虾病害与温度也有密切关系,温度高,水霉菌繁殖快,易侵袭卵子和幼体。夏季气压低,遇阴雨闷热无风天气,池水溶解氧大量减少,会造成鱼虾窒息死亡。

气象与加工

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受天气条件影响很大。气温高而冷藏条件较差时,捕捞的鱼、虾容易变质。在进行水产品干制加工时,需晴朗天气曝晒,若遇连阴雨天,则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变质。收获海带需靠日光晒干,若遇阴雨,不仅含碘量下降,且易霉烂变质。在高温、高湿的夏季,水产干制品贮藏不当,易产生霉变、虫蛀和油渍。

渔业灾害性天气

大风、暴雨、浓雾、冰冻等对渔业生产及其设施安全危害极大,其中尤以大风最为严重。产生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台风、气旋、强冷空气、飑线、龙卷等。大风不仅能摧毁定置网具和养殖设施,并能造成船毁人亡的海难事故。由大风引起沿岸增水的风暴潮,能冲毁鱼池、堤防,因而建设渔港和养殖设施,必须预防破坏性大风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滩涂养殖贝类遇大风浪,由于表层软泥流失而被冲走,或被带入的大量泥沙掩埋而窒息死亡。暴雨能冲毁塘坝和鱼池,使鱼、虾逃逸。渔船遇到浓雾易迷航,发生碰撞、触礁,造成海难。在北方海区,冬季受寒潮影响易出现冰封,对渔业生产造成危害。1969年1月中国渤海受强寒潮连续侵袭,海水温度急剧下降,至2月底结冰范围迅速扩大,大批渔船被几十厘米厚的坚冰冻结在海面上,当时曾用直升飞机投放粮食营救渔民,直到3月中旬以后才逐渐开冻。

渔业气象预报

针对渔业生产需要而编制的专业气象预报。它是渔情预报的一部分,包括渔用天气预报和海况气象预报两种。

渔用天气预报

分析研究未来天气异常状况,为海上捕捞及增、养殖生产的安全提供保障。主要预报内容为:①大风。渔汛期间出现大风次数、风向、风速,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②寒潮。入侵时间、强度、降温幅度、维持时间及频率等。③台风。出现时间、路径、强度、影响范围、次数等。④海雾。出现日期、持续时间及分布范围等。⑤气候异常。季节提前或推迟,回冷或回暖情况等。⑥风暴潮。影响区域,水位高度,出现日期,持续时间等。

海况气象预报

分析前期及未来天气条件对大面积海洋水文要素的影响,及与渔业资源、鱼类行动分布、渔期、渔场变化的关系。为做出比较准确的渔情分析和海况预报以及为制定渔业生产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主要预报内容为能引起水温、盐度、海冰、浪、流等海况因子发生变化并能作为判断渔汛期的早晚,鱼群集散程度,渔场位置以及鱼群洄游速度等因素变化的各气象要素,如风、气压、气温、日照、降水等。

渔业气象预报,除了传统的天气预报方法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多采用先进的技术,监测气象和海况的变化,利用飞机和卫星上的遥感技术,掌握大范围空间内大气和海洋各种物理因子参数,通过电子计算机的解析,弄清作业海区天气演变状况,找出中心渔场位置,为渔业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