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鱼类趋光性

鱼类及其他水产经济动物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行为反应的特性。趋向光源的定向行为称正趋光性,背离光源的称负趋光性。利用鱼类等的趋光性,可以配合某些渔具提高渔获量(见光渔法)。具有正趋光性的水产经济动物有竹刀鱼、远东拟沙丁鱼、脂眼鲱、红背圆鲹、鲐、竹笑鱼、斑鰶、太平洋柔鱼、燕鳐、玉筋鱼、青鳞鱼、日本对虾、蟹、日本魣、银汉鱼、颚针鱼、日本单鮨鱼、三线鱼等。此外,金枪鱼和鲣也有一定的正趋光性。

鱼类及其他水产经济动物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行为反应的特性。趋向光源的定向行为称正趋光性,背离光源的称负趋光性。利用鱼类等的趋光性,可以配合某些渔具提高渔获量(见光渔法)。具有正趋光性的水产经济动物有竹刀鱼、远东拟沙丁鱼、脂眼鲱、红背圆鲹、鲐、竹笑鱼、斑鰶、太平洋柔鱼、燕鳐、玉筋鱼、青鳞鱼、日本对虾、蟹、日本魣、银汉鱼、颚针鱼、日本单鮨鱼、三线鱼等。此外,金枪鱼和鲣也有一定的正趋光性。

鱼类对光刺激的反应有好奇性、适宜照度、索饵集群、条件反射、强制运动、迷惑和本能等的种种假说。其趋光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鱼受光刺激后,游近光源周围;第二阶段是鱼滞留在光源下游动。但趋光的鱼群,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因对光的适应、疲劳以及环境的变化等而离开光源游去。某些无趋光性成鱼,其幼鱼期也有趋光反应。如入海期的香鱼、鳗鲡,日本濑户内海藻场中的幼鱼以及欧洲鳕的幼鱼等。同一种鱼类,其趋光性也随发育阶段、雌雄性别、摄食量和鱼鳔结构而异。如幼鱼期比成鱼期趋光明显,怀卵期的竹刀鱼趋光性减弱,摄食量少时容易被光诱集,鱼群被诱集后的起浮程度与鱼鳔结构有关。

趋光性有刺激相称性、保目标性和保留性三种类型。刺激相称性是由于两眼受光面的光量之差引起的刺激。而保目标性和保留性是鱼眼受光面部分受光量之差引起的刺激,鱼类为保持受光量没有差异而产生趋光。鱼眼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曲线是不相同的,底层鱼类感受光谱范围很窄,约为410~650毫微米,而上层鱼类则具有较宽的光谱范围,约为400~750毫微米。

趋光性和照度

鱼有一定的适宜照度范围,并在这种照度的水层内集群(见表)。此外,鱼类的适宜集群照度常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如竹刀鱼在水上灯照射下,集群于光源下方约2米处,并滞留相当长的时间。而在水下灯照射下,尽管光量小于水上灯,鱼类能围绕并游向光源,但滞留不久即离开光源。

几种鱼的适宜照度表

趋光性和集群

鱼类聚集成群的最低照度为10-2~10-5勒,鱼类出现在集鱼灯下的最低照度范围为10-2勒以下。趋光性强的鱼也是集群性强的鱼种,如沙丁鱼、鲹、鲐、竹刀鱼、玉筋鱼等。在夜间鱼为了防御、索饵或发现同伴而长时间地滞留于光源下,从而产生集群反应。

趋光性和环境

鱼类趋光性与水温和月光有关。一般情况下,水温越高,趋光性越弱;反之,趋光性增强。月光明亮,趋光集群效果较差,如能增强光的照度,可以提高集群效果。此外,鱼类趋光还与潮流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