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鱼类基因转移育种

利用外源目的基因,通过重组、转移,培养具有目的表型效应的个体。再以此作育种材料,育成可繁殖后代的个体。鱼类的遗传特征是由基因调控的,基因是由含特定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通过在体外重新组合DNA分子,并将其移入受精的卵细胞中,使其能发育长成为具有新的遗传特性的个体。基因重组为把外源基因移入受体生物体中,必须把含有外源目的基因的DNA进行重组。

利用外源目的基因,通过重组、转移,培养具有目的表型效应的个体。再以此作育种材料,育成可繁殖后代的个体。鱼类的遗传特征是由基因调控的,基因是由含特定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通过在体外重新组合DNA分子,并将其移入受精的卵细胞中,使其能发育长成为具有新的遗传特性的个体。

基因重组

为把外源基因移入受体生物体中,必须把含有外源目的基因的DNA进行重组。重组体DNA技术包括:首先得到目的基因的DNA片段,然后把这段DNA组合到载体上,引入细菌中使其大量扩增,再从大量的DNA中选择特定的DNA片段。至20世纪80年代,用于转移至鱼体内的重组体基因已有人生长激素基因、人胰岛素基因、牛生长激素基因、抗冻多肽基因及鸡晶体蛋白基因等。

基因转移

用得最普遍的转移方法是,把特定的外源基因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导入鱼的受精卵中,也有用Ca++沉淀法导入的。显微注射玻璃针内径为3微米,用带有这种玻璃针的显微注射器,把2毫微升含有3~7×106拷贝的外源基因溶液注入到受精卵的胚盘中央附近。外源基因的导入率最高可达100%。

外源基因的表达

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被导入鲫、泥鳅的受精卵后,用分子杂交的方法检测到外源基因在受体鱼中自胚胎发育早期至成鱼都能表达。在原肠晚期至神经板期的复制达到高峰,随后外源基因逐渐被降解,但在25%~60%成体受体鱼的肌肉中,还能检查到外源基因,证实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受体鱼染色体的DNA中。在转移基因鲫的后代中,也发现所有2月龄的幼鱼肌肉组织中有外源基因,说明外源基因不仅能被整合到受体鱼染色体中,而且还可以遗传。

转移人生长激素基因的泥鳅,结果产生了快速生长的效应,其43日龄时,快速生长的效应特别显著,实验组最大个体的体重为对照组平均体重的4.6倍。

展望

鱼类的基因转移育种为鱼类的定向育种提供了美妙的前景。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在鱼类中转移成功且有一定的生物学效应,预示着鱼类的基因转移可能不受亲缘关系的严格限制。很多与经济上极为密切的新的动物基因将会逐渐被分离出来,如抗寒、抗病和生长基因等,这些基因经重组后再转移于鱼体内可望获得具有经济性状极其优良的鱼类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