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鳎类

体被栉鳞,分布于日本南部、黄海南部、东海及南海,中国从吕泗至温州湾水深100米以内沿海较多,底层栖息,摄食多毛类、端足类、虾类、幼贝等;个体小,生长较慢。最小成熟个体体长约65毫米,秋季产卵。此外,眼斑豹鳎(Pardachirus pavo-ninus),南海诸岛海域较常见。鳎类为底拖网、定置张网、沿岸大拉网的兼捕对象,多数种类由于个体小,产量少,肉味一般,经济价值不高。

鳎科(Soleidae)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鲽形目。为浅海底层中小型鱼类,有些种类可进入江河,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沿海均产。

体侧扁,卵圆形或长圆形。吻钩发达或无吻钩。两眼均在头的右侧。口小,亚前位或下位。牙细小,大多位于无眼侧。前鳃盖骨边缘不游离。尾鳍不与背鳍和臀鳍相连或仅有皮膜相连。胸鳍有或无。左右腹鳍近似对称,不与臀鳍相连;或不对称,右腹鳍连臀鳍。侧线在体每侧各1条。(见彩图121)

世界鳎科鱼类约有31属117种。其中以西太平洋种类最多,有62种;印度洋次之,有53种。中国鳎科鱼类有16种,主要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黄渤海只有一种。常见的有:①带纹条鳎(Zebrias zeb-ra)。尾鳍与背鳍、臀鳍完全相连,胸鳍退化为皮膜状或右胸鳍稍尖长,头体右侧有12对横纹。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朝鲜、日本及中国沿海,底层栖息,摄食小型甲壳类、多毛类。全长最大可达250毫米,最小成熟个体体长150毫米。黄海产卵期为5~6月,日本沿岸为秋季,卵浮性,卵径1.45~1.65毫米,油球约20余个,初孵仔鱼全长2.20毫米,孵化后仔鱼约经18天,左眼转移到右侧,完成变态。②角鳎(Aesopia cornuta)。尾鳍与背鳍、臀鳍相连,第一背鳍鳍条较粗,且突出。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水域,日本、中国均产,中国见于东海和南海。栖息于水深70~100米砂泥底质的海区。摄食多毛类、端足类、十足类、小贝及小鱼。体长最大仅达200毫米,最小成熟个体体长约150毫米。春、夏季产卵,卵球形,浮性,卵径1.45~1.6毫米,油球数多,约100个,油球径0.015~0.017毫米,初孵仔鱼全长4.31毫米,自由游泳,全长达9.2毫米时,左眼向体右侧转移,完成变态。③褐斑栉鳞鳎(Aseraggodes kobensis)。尾鳍不与背鳍和臀鳍相连,无胸鳍,头体被栉鳞,分布于日本南部、黄海南部、东海及南海,中国从吕泗至温州湾水深100米以内沿海较多,底层栖息,摄食多毛类、端足类、虾类、幼贝等;个体小,生长较慢。最小成熟个体体长约65毫米,秋季产卵。此外,眼斑豹鳎(Pardachirus pavo-ninus),南海诸岛海域较常见。

鳎类为底拖网、定置张网、沿岸大拉网的兼捕对象,多数种类由于个体小,产量少,肉味一般,经济价值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