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水库渔业环境

水库中渔业生物栖息繁衍的内陆水域渔业环境。从形态学、水文学、理化性状、生物组成等环境条件来看,水库为介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水域,许多水库的生态环境优越,水质良好,无污染,营养物质丰富,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世界上水库最多的国家是苏联,水库面积有600万公顷,美国有395.67万公顷,中国1989年各种类型水库的总水面估计约200万公顷。

水库中渔业生物栖息繁衍的内陆水域渔业环境。从形态学、水文学、理化性状、生物组成等环境条件来看,水库为介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水域,许多水库的生态环境优越,水质良好,无污染,营养物质丰富,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世界上水库最多的国家是苏联,水库面积有600万公顷,美国有395.67万公顷,中国1989年各种类型水库的总水面估计约200万公顷。

类型

根据地貌、库床、水面形态等环境状况,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山谷河流型水库。河床比降大,落差大,水深一般为15~30米,最深处可达50米以上。水温较低,常有温跃层。营养物质分布不均匀,岸边较丰富,中心带及底层较少。如丹江口水库、新安江水库、刘家峡水库等属这种类型。山谷河流型水库根据库汊和分枝的多少,又可分为寡枝形和多枝形水库。多枝形水库与陆地接触面积大,水质肥,饵料生物丰富。②平原湖泊型水库。河床比降较小,浅水面积大,一般平均水深不超过10米。库底平坦多淤泥。上下水层交换良好,水温升高快,浮游生物容易繁殖。鱼类组成接近该地区湖泊中的种类。③丘陵湖泊型水库。岸线较曲折,库湾多,水深一般在15米左右,库底不太平坦。④山塘型水库。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形状与池塘相似。此外,根据水质营养物质含量、浮游植物量及生产力等指标,又可分为富营养型、中营养型和贫营养型。渔业生产部门常按水库的水面大小划分为巨型(0.67万公顷以上)、大型(0.067万~0.67万公顷)、中型(0.0067万~0.067万公顷)、小型(0.93公顷以下)水库和山塘水库(6.67公顷左右)等。

环境特点

渔业环境的主要特征为:①水位变动较大。主要受集雨面积大小、降雨量多少、蒸发量及用水调度等影响。水位突然的升降,常使沿岸水生植物失去正常的生活条件,影响产粘性卵鱼类的繁殖。水位的变化依水库的用途而不同,以发电为主的水库,一般水位变化小,水面较稳定;以灌溉为主的水库,水位变动较大,春夏水位高而秋冬水位低。②流速与水交换量小。水库流速小,但又不完全是静止的。在汛期,入库河流具有一定流程的流速,可使河流性产卵鱼类,如鳡、青鱼、草鱼、鲢、鳙等上溯到水库上游产卵。定期或不定期的注水与排水,能使库水经常处于交换状态,有利于营养物质、水温、溶解氧的流通与循环。但如库水交换次数过多或水量过大,会使肥水流失,减少鱼类食料。③底质与淤泥差异大。水库底质土壤的差别对水的化学性状有很大影响。黑色土壤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和有机质,沙砾土则比较贫瘠,库水比较清瘦。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水库底质多为黑土、黑钙土和褐土,水质多偏碱性;南方水库底质多为红壤和黄壤,水质多偏酸性。水库的淤积程度决定于集水区域的大小、土质与植被的状况、入库河流的固体径流等因素。水土保持好和植被良好的地区,水库淤积比较缓慢;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大的地区,水库淤积比较快,甚至在较短时间内导致水库消亡。④水温变化较大。水库的水温直接受所在纬度与海拔的影响。水库蓄水后的水温有明显提高。北方水库在冬季常有结冰现象。浅水水库的上下层温差小,深水水库上下层温差较大,常出现温跃层,底层因水温低,生物生长缓慢,生产力较低。与同一地区的池塘相比,库容大的水库,水温较稳定、鱼类生长期较长。⑤表层水溶解氧较充足。一般可达7~10毫克/升。在深水水库,溶氧的垂直分布有显著差别。凡水浅及不流动的中小型水库,在冬季结冰期易造成缺氧,特别是有机污水大量注入时,使耗氧量增加,会引起鱼类因缺氧而死亡。⑥营养盐类(一般指氮、磷、硅、铁等)的变化分三个时期。一是营养高涨期。当蓄水初期,大量营养物质进入水库,营养充足,浮游生物繁育旺盛,水库生产力高。二是营养低落期。当蓄水数年后,水库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殆尽,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抑制。三是营养稳定期。主要靠入库径流不断补充。⑦饵料生物贫乏。主要为原河流与沟渠中的种类。浮游植物以绿藻、硅藻占优势。浮游动物主要有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原生动物等,其数量受浮游植物的制约。水库中的碎屑、细菌等含量较丰富,底栖动物及高等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比较贫乏。⑧鱼类区系随环境条件而变化。水库区原有河流中的鱼类,包括洄游性鱼类,如鳗鲡、鲚等;半洄游性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鳙等。总的变化是从原来以河流性鱼类为主转变为以湖泊性鱼类为主。小杂鱼类和凶猛鱼类迅速发展,如不加以改造,水库就不可能有较高的生产力。⑨大多数水库(特别是大型水库)距离城市、工厂较远,很少受到污染,能保持良好的水质。

渔业利用

水库的利用率较低。水库渔业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充分利用水库优越的自然条件,促进鱼类的天然增殖。在种类、数量上进行调整,控制凶猛鱼类和小杂鱼类的数量,发展温和性鱼类,并从外地移植驯化适宜在水库繁殖生长的新种类及饵料生物;二是在水库中直接从事人工养殖生产。许多中小型湖泊,在建造水库初期,可大量放养鲢、鳙,能获得较高产量。在分枝形水库,因水质较肥,可拦截库汊、库湾,放养鱼类。在水较深的山谷河流型水库,可利用电站排出的水库底层的低温水,养殖鲑鳟等冷水性鱼类。在畅水区面积较大,水质清新的大、中型水库中,可适当发展网箱养鱼。但由于水库的水位变化大,对渔业利用也带来不利。水位变动能引起水库水面和库容时大时小,直接影响鱼类的生活空间、索饵与繁殖场所的大小和稳定。当鱼类在繁殖季节发生水位下降,将使产粘性卵的鱼类因失去附着物而不能产卵,对已产出的粘性卵也会因干涸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