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双船有囊围网捕鱼

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1956年浙江试验成功机帆渔船对网作业,1957年福建始用机动渔船作业后,发展迅速,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有4000余对机帆渔船作业。渔船20世纪50年代,渔船以大捕型(浙江)和大围缯型(福建)为主,主机功率29.4~58.8千瓦,载重为30~45吨。60年代大捕型渔船发展较快,7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的混合型渔船,不单是进行双船有囊围网作业,还兼作底拖网。

由两艘性能相同的渔船用一顶一囊两长翼形网具围捕鱼类的作业方式,是中国东海区群众渔业的主要作业之一,即福建的大围缯,浙江的对网,江苏和上海的大洋网。1974年渔获量最高达80万吨,占全国海洋捕捞量的20%。至1982年渔获量下降到25万吨左右,仅占全国海洋捕捞量的6%左右。主要捕捞对象为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兼捕鲳、鳓、马鲛、鲐、鲹、马面鲀、乌贼等。以福建省的风帆船大围缯网较早,发源于闽江下游,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1956年浙江试验成功机帆渔船对网作业,1957年福建始用机动渔船作业后,发展迅速,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有4000余对机帆渔船作业。

渔船

20世纪50年代,渔船以大捕型(浙江)和大围缯型(福建)为主,主机功率29.4~58.8千瓦,载重为30~45吨。60年代大捕型渔船发展较快,7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的混合型渔船,不单是进行双船有囊围网作业,还兼作底拖网。主机功率以110.25千瓦为主,载重65吨,船长26米,型宽5.20米,型深2.0米,自由航速为9.5节。作业人员28~32人(主船20~24人,副船8人),配有1.5吨绞拉力的立式绞纲机2台,垂直探鱼仪和定位仪各1台,对讲机2台。80年代初期又发展了少量主机功率135.975千瓦、载重75吨以上的木质混合型渔船。

渔具

网具的两翼较长,且左右对称,各约为250米;网囊宽且短,其网衣拉直长仅60~80米。网翼的上、下缘装有缘网衣和上、下纲,并分别附结一定数量的浮子和沉子,网翼的前端,通过上、下叉纲与曳纲联接。网口上、下的中部装有三角网衣。网目尺寸和网线粗度根据主要捕捞对象确定,网目长度自网口的107~147毫米逐渐缩小到网囊的20毫米。专捕带鱼的网囊,最小网目为17毫米。专捕鳀的网具,网目长度自网口的50毫米,缩小到网囊的11毫米。自70年代开始,全部网衣均采用乙纶线代替苎麻线编结。

渔法

具有围、拖、张的特征,根据捕捞对象和渔场环境不同,其操作方式各有侧重。

以围为主的操作方式

捕捞集群的中上层鱼类,放网船(主船)将网具盘放在右舷甲板上,上、下纲分开,右网翼在前,左网翼在后,网囊堆于左网翼上。驶达渔场后,副船紧跟主船。发现鱼群时,主、副船联系决定放网方位,副船即驶向主船,相距一定距离即停车或慢车,使右舷面向主船。待两船靠拢时,主船递交右曳纲和支纲给副船,然后一边放网,一边根据风、流及鱼群的动态进行包围。

起网时,主、副船逐渐靠拢,停车以左舷相遇,副船将曳纲、支纲和带船纲(带煨纲)递给主船后,转向与主船正横准备带煨(用带船纲调整主船的船位)。主船先收绞右曳纲,待两曳纲等长时,同时收绞。曳纲收绞毕,收拉到网囊,此时带船纲脱离主船,最后主船用抄网取鱼(见图)。

双船有囊围网作业示意图

围、拖结合的操作方式

主要用于捕捞大黄鱼。其起放网作业步骤与上述的操作方式基本相同。唯放网方向,不需保持网口对准流向。放网后两船顺流拖曳10多分钟,借助潮流,使网具能充分张开,驱集大黄鱼进入网囊。

以张为主的操作方式

主要用于捕捞冬季带鱼。起放网步骤也与上述的操作方式基本相同。唯其放网方向需根据风向、流向以及捕捞对象的动向,保持网口对准捕捞对象的来向,缓速拖曳30分钟,保持网具充分伸张,使带鱼入网。

渔场

自江苏的吕泗至福建南部水深10~110米的海域均可作业。主要渔场有福建的闽中、闽东和闽南渔场,浙江沿海渔场以及江苏吕泗渔场等。

双船有囊围网渔业自50年代中期机帆渔船兴起以来,长期为东海区群众渔业的主要作业。由于对近海传统经济鱼类资源捕捞过度,1982年起作业单位数有所下降。之后开始增大渔船,向外海捕捞马面鲀为主,并试验光诱捕捞近海渔场的鲐、鲹和沙丁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