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石首鱼类

石首鱼科(Sciaeni-dae)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鲈形目。世界重要海洋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形态特征体延长,侧扁。头具发达粘液腔。吻具吻上孔和吻缘孔。颏部常具小孔2~6个。颏须有或无。侧线鳞常延伸至尾鳍末端。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常有一深凹;或连续、无缺刻,具7~14鳍棘、20~35鳍条。臀鳍具1~2鳍棘、6~13鳍条。

石首鱼科(Sciaeni-dae)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鲈形目。世界重要海洋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具发达粘液腔。吻具吻上孔和吻缘孔。颏部常具小孔2~6个。颏须有或无。侧线鳞常延伸至尾鳍末端。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常有一深凹;或连续、无缺刻,具7~14鳍棘、20~35鳍条。臀鳍具1~2鳍棘、6~13鳍条。尾鳍楔形,截形或双凹形。鳔很发达,圆筒形,有时前端两侧突出形成侧囊,或管状延长形成侧管;鳔侧常有多对侧肢,构造复杂。耳石很大,故名石首鱼。耳石腹面有一蝌蚪状印迹。鳔和耳石的形态是石首鱼类的分类依据。(见图)

黑姑鱼

种类与分布

世界石首鱼类约有50属210余种。代表性属有:①石首鱼属(Sciaena)。较原始,鳔的形态简单,无侧肢和分枝。无颏须。如石首鱼(S.umbra),分布于地中海、黑海和亚速海沿岸;深海石首鱼(S.bathytatos),分布于哥伦比亚的加勒比海沿岸。②短须石首鱼属(Umbrina)。也较原始,鳔无侧肢和分枝。颏下有一短须。如条纹短须石首鱼(U.sinuata)。分布于非洲南部到巴基斯坦沿海。③犬牙石首鱼属(Cynoscion)。鳔圆筒形,仅在端侧有角状侧肢1对,向前伸入颅骨腹面。无颏须。分布于东太平洋及西大西洋。种类多,具重要经济价值。如条纹犬牙石首鱼(C.striatus)。分布于阿根廷、乌拉圭沿海,为该地区重要经济鱼类;犬牙石首鱼(C.regalis),见于美国东部沿海。秘鲁犬牙石首鱼(C.analis),见于秘鲁沿海。④细须石首鱼属(Micropogonias)。鳔圆筒形,自鳔的中部两侧向前伸出一对管状侧肢。颏部具3~4对细须。广泛分布于南、北美洲的太平洋及大西洋沿岸。波纹细须石首鱼(M.undulatus),见于大西洋美洲沿岸,为重要经济鱼类。⑤黄姑鱼属(Nibea)。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中国、日本、澳大利亚。⑥叫姑鱼属(Johnius)。分布于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地区。⑦白姑鱼属(Argyro-somus)。广泛分布于大西洋欧洲沿岸、地中海、印度洋、西太平洋。⑧黄鱼属(Pseudosciaena)。分布于中国、朝鲜,重要经济鱼类。⑨毛鲿鱼属(Megaloni-bea)、梅童鱼属(Collichthys)。均分布于中国沿海,为中国特有属。⑩鮸属(Miichthys)。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中国石首鱼类有31种,常见的有大黄鱼小黄鱼、鮸、黑姑鱼(Atrobucca nibe)、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褐毛鲿鱼(Megalonibea fusca)、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等,均为海洋经济鱼类。其中大黄鱼小黄鱼产量大,曾为中国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具重要经济价值。

生物学特性

石首鱼类一般栖于近海底层及河口咸淡水域,栖息水深自近岸至100米左右,个别种类如深海石首鱼,栖于水深180~550米。也有些种类如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终生生活于北美淡水江川及湖泊。石首鱼类为捕食性鱼类,仔鱼及幼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幼体、糠虾、磷虾等浮游动物和硅藻类,成鱼摄食头足类甲壳类、小型鱼类等,一般生殖盛期摄食强度显著降低,生殖结束,转为索饵,摄食强度增加。

大部分石首鱼类如犬牙石首鱼、波纹细须石首鱼、大黄鱼小黄鱼、叫姑鱼等能发出强烈间隙性声音,其主要发声器官是鳔及其两侧的声肌。当声肌收缩时,压迫内脏,使鳔共振而发声,尤以生殖季节鱼群终日发出叫声,持续不断。如大黄鱼发出的“咯咯”、“呜呜”的叫声,声音之大,在鱼类中是少见的。石首鱼类的发声,一般认为是鱼群用以联络的手段,或作为鱼群集合的信号。中国渔民早就利用这种习性来判断鱼群的大小、栖息水层和位置,以利捕捞。有的种类如棘头梅童鱼仅雄鱼具声肌能发声,雌鱼无声肌或声肌萎缩,不能发声。

石首鱼类生长速度及寿命因种类而异,如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1龄鱼体长80~90毫米,2龄鱼120毫米,寿命2~3龄。大黄鱼1龄体长180~280毫米,2龄鱼为240~340毫米,5龄鱼约为500毫米,寿命可达29龄,最大个体全长可达755毫米。褐毛鲿鱼、黄唇鱼、双棘原黄姑鱼均为大型石首鱼类,体长可达1.5米,体重50~80千克。

石首鱼类性成熟年龄依种类而异,一般2龄鱼开始性成熟,3龄全部达到性成熟。卵常具油球,为浮性卵。怀卵量随种类而异,与个体大小成正比。如白姑鱼2万~18万粒,大黄鱼20万~50万粒,体重80千克的双棘原黄姑鱼(Protonibea diacanthus),怀卵量高达6500万粒。产卵期一般在每年春、夏季、个别种类在秋季产卵。产卵场在河口附近,岛屿、内湾、近岸浅水区。石首鱼类中不少种类有明显的越冬、生殖、索饵洄游,如大黄鱼小黄鱼、黑姑鱼、黄姑鱼白姑鱼、鮸等。每年春末夏初,鱼群开始生殖洄游,从越冬场游向沿岸河口、海湾、浅滩或附近浅海区生殖,这时形成大群。产卵后,鱼群分散在岛屿与河口一带海区索饵洄游。秋末冬初,水温下降,鱼群返回越冬海区作越冬洄游。

渔业利用

世界石首鱼类平均年产量为60万~80万吨,1982年为76.21万吨,1987年为70.54万吨。其中产量较高的在西大西洋海域,有波纹细须石首鱼。1982年为8.89万吨,1987年为7.66万吨,主要生产国为巴西、乌拉圭、阿根廷、美国,在大西洋南、北美洲沿岸进行捕捞。条纹犬牙石首鱼又称阿根廷黄鱼,1987年为2.10万吨,主要生产国为阿根廷和乌拉圭,在大西洋南美洲沿岸进行捕捞。秘鲁副矛尾石首鱼(Para-lonchurus peruanus),1987年1.06万吨,主要生产国为秘鲁。佛氏细须石首鱼(M.furnieri),又称赤鮸,1987年4104吨,主产委内瑞拉和阿根廷。在西太平洋海域,石首鱼类仍以大黄鱼小黄鱼产量较高,白姑鱼、鮸、黑姑鱼、黄姑鱼均有一定产量。大黄鱼小黄鱼主要为中国所利用,南朝鲜也有相当的产量。历史上大黄鱼总年产量最高达22万吨(1974年中国19.7万吨,其余为南朝鲜捕捞),小黄鱼达26.8万吨(1957年中国16.3万吨,其余为南朝鲜、日本捕捞)。近30年来,由于中国、南朝鲜、日本在东海和黄海捕鱼都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加大了捕捞强度,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致使小黄鱼早在60年代、大黄鱼在70年代后期,先后出现了产量剧烈波动的现象与鱼体趋向小型化,总产、单产大幅度下降,传统渔场已基本趋于荒废。1987年,大黄鱼降为1.72万吨(仅为中国产量),小黄鱼为4.42万吨(中国2.01万吨,南朝鲜1.98万吨,其他地区0.43万吨)。白姑鱼年均产量约1.8万~2万吨,主要生产国为日本,中国也有一定产量。鮸年产约千余吨。黑姑鱼1957年产量高达1.3万吨,主要为日本捕捞,其后产量大降。80年代年产仅数百吨。黄姑鱼年产约千余吨。捕捞渔具:机轮用对船、单钓钩、大围缯等捕捞。

石首鱼类大都肉质较好,尤以条纹犬牙石首鱼、波纹细须石首鱼、大黄鱼小黄鱼肉味美,大部分鲜销,一部分冷冻销售、制罐、盐渍或制成干品。在中国,石首鱼类的鳔常制成名贵食品鱼肚或制黄鱼胶作为工业用胶原料。耳石研末后与其他中药配伍可作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