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江河渔业环境

江河中渔业生物栖息繁衍的内陆水域渔业环境。包括河流的地理环境、生物环境、水文环境以及河水的理化环境等。各种环境因素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渔业生物。中国江河众多,面积达1.03亿亩,占全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的39%,总长度为42万千米。前苏联江河流程近45万千米,其中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河流是主要养鱼基地。

江河中渔业生物栖息繁衍的内陆水域渔业环境。包括河流的地理环境、生物环境、水文环境以及河水的理化环境等。各种环境因素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渔业生物。中国江河众多,面积达1.03亿亩,占全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的39%,总长度为42万千米。前苏联江河流程近45万千米,其中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河流是主要养鱼基地。

江河是开放性水体,是内陆水域渔业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淡水渔业发展和布局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和作用。

类型 江河按出海口的有无,可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两大类。①内流河大多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河道短促,水源主要靠夏季补给,大多为季节性河流,由于流经地区蒸发、渗漏,故水量愈到下游愈少,水质也逐渐趋向盐碱化,最后消失在沙漠中或形成盐湖盐沼,成为不能流入海洋的内流河。中国西北地区许多流程短的河流均属此类。内流河环境对渔业生物不利,渔业价值甚小。②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水源充沛,形成源远流长的庞大水系,最后汇流入海,渔业资源丰富,渔业发达,还具有特有的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和半咸水鱼类。如中国长江、黄河、黑龙江和珠江等河流均为外流河。

特点 主要为:①水量变动大。江河水源的补给来自降水、融雪和地下水,以降水为主。因此,常出现泛洪和枯洪周期性变化,并产生季节和年际之间水量丰枯悬殊的现象。如中国江河水量丰枯变幅大,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江河,尤其是长江以南,年降水量丰富,一般为常流水,有利于渔业。汛期河水涨溢,扩大了渔业生物的生活空间,同时对养殖上的拦鱼、排渣却带来困难;此线以北的江河,降水量减少,降雨季节集中,水量丰枯变幅更大,绝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在枯水季节有的甚至断流,成为间隙性河流,失去渔业价值或价值不大,这也是黄河中下游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②鱼类的饵料生物一部分是来自陆生生物,在河中形成漂流生物,为外源性饵料;一部分是在河流中生成的,为内源性饵料。内源性饵料包括细菌及其他微生物、水生高等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在浮游植物组成上,各河均以硅藻占首位,绿藻和甲藻次之,河流上游几乎均为底生藻类,种类和数量均少,中下游随着水流的减弱和支流的汇集,种类和数量增多,并以春季为甚。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较湖泊、水库低,其中上游的种类、数量较中下游低,在季节分配上以夏季为最高,春季次之,种群生物量以桡足类为最多,其次是枝角类。在入海的河口区域,饵料生物丰富,成为特有的半咸水水域,渔业资源特别丰富。③在鱼类区系分布上也存在明显差异。根据江河环境的不同特点,如在鱼类组成上有黑龙江水系的冷水性鱼类、东南亚区的喜温性鱼类、西北高原区和江河平原区的鱼类以及滇西高原区南北向河流和东南沿海区混合的鱼类。江河上游江段多在山区丘陵地带,水流湍急,一般适于流水生活的鱼类栖息,如裂腹鱼亚科。外流区域分布的水生生物和鱼类资源也与内流区域不同。外流河有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分布,为多种名贵溯河性经济鱼类产卵繁殖场所或降河洄游鱼类生长栖息的水域。④易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水运事业的兴起,河流受工业废水排放和船舶航行等影响,水质逐渐恶化,渔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有的江河在冰封期,由于水中有限的溶氧被水生生物呼吸以及有机物氧化分解而大量消耗,水中严重缺氧,使鱼类大批窒息死亡。在江河上建闸筑坝,兴修水利,人为地把江湖隔绝,江海阻断,不仅截断鱼类洄游通道,而且改变水域环境,严重影响渔业资源。如前苏联的欧洲部分和哈萨克中亚河流因修建水库和径流量减少,使渔获量锐减。在江河源头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透明度下降,影响光照度,抑制浮游生物繁殖生长,大大降低了水域生产力

渔业利用 为了保护江河渔业生态环境平衡和渔业生物资源,世界各国极为重视对江河渔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并采取修建过鱼设施,建立模拟自然生态条件的产卵场,有计划地进行鱼类的移植和放流等措施。大部分河道可进行河道养鱼。除某些大型河道的环境条件(如中国黄河)不适合于鱼类栖息和生长需加以改造外,大部分江河的溶氧量均较高且稳定,营养盐类得到不断补充,饵料生物比较丰富,是鱼类繁育的良好场所,可供创造人工半生态环境,发展游钓渔业网箱养鱼和围栏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