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养鹿场

用于繁殖和饲养鹿群以获得鹿产品的生产企业。中国有着悠久的养鹿历史,养鹿场开始是以观赏为目的,后伴随着经济目的而发展起来。从1952年开始,先在吉林省,然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国营养鹿场。至90年代,全国养鹿近30万头。就世界范围来说,养鹿是一项新兴的饲养业。它在许多国家历史都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前苏联的养鹿业始于1840年,到1977年,全国养鹿数量近10万头。

用于繁殖和饲养鹿群以获得鹿产品的生产企业。

中国有着悠久的养鹿历史,养鹿场开始是以观赏为目的,后伴随着经济目的而发展起来。从1952年开始,先在吉林省,然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国营养鹿场。至90年代,全国养鹿近30万头。

就世界范围来说,养鹿是一项新兴的饲养业。它在许多国家历史都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前苏联的养鹿业始于1840年,到1977年,全国养鹿数量近10万头。新西兰1970年建立起第一个养鹿场,现在全国已有2000多个养鹿场,约养鹿20多万头。英国、瑞典、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朝鲜等国家的养鹿业均有较大的发展。

场址选择

养鹿场的地势要求平坦、高燥、排水良好,向阳背风;以砂壤土最好,易渗水,使场区保持干燥;要有足够的土地面积和充足的饲料来源;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饮用水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宜建在远离城市、交通方便、无家畜污染过的地区,距居民区有3公里以上的防疫距离;如山区和半山区建场,要有一定的森林灌木丛和草场,以便放牧。

总体布局

在规划养鹿场时,应遵循节约用地的原则,作到耕地、牧场、采食场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牧道的设置应保证鹿群出牧时不直接穿过农田和居民区。养鹿场按功能可划分为生产区、生产辅助区、管理生活区。生产区包括鹿舍、鹿茸产品加工室、饲料库、青贮窖、兽医室等。生产辅助区包括配电室、水泵房、锅炉房、车库。管理生活区包括办公室、门卫、食堂、宿舍等。场区的布局按当地主导风向和地势高低,按生活管理区、生产辅助区和生产区依次排列。鹿舍布局要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按鹿群大小及结构呈单列或多列布置。青贮窖及干草棚布置在便于取运的上坡处。

鹿舍与设备

鹿舍分为公鹿舍、母鹿舍、育成鹿舍、产仔鹿舍和病鹿舍等。每种鹿舍都配置运动场。为了便于转群和放牧,舍外及运动场外都设置隔栅和通道。较大型的鹿场,一般在鹿舍内单设公鹿小圈,小圈的走廊与公鹿、母鹿舍相通,以便单公群母或单公单母配种。鹿舍与运动场的面积因鹿品种、饲养方式而异。马鹿体型大,占地面积比梅花鹿多一倍,放养的鹿群比舍饲鹿群占用面积少30%左右,舍饲鹿群的每头鹿平均占用面积见表。通常在运动场内设置料槽和水槽,饮水槽上部设水龙头,槽底装有排水栓,以便刷洗后放水。料槽和水槽有木制、石制和铁制三种。此外,鹿圈中也备有一定量的盐槽。在公鹿舍附近一般都设置保定设备(通常称为吊圈或夹圈)。它是锯茸、助产、预防注射、治疗疾病、装运鹿只的通用设备,由1~2个小圈、保定器和连接两者的通道三部分构成。每个小圈是存放待锯茸公鹿的地方。保定器是保定鹿的特殊器具,有半自动夹板式、抬杆式和吊索式三种。

鹿舍和运动场面积

鹿舍建筑一般分为三壁式的敞开圈,舍内净高2.1米左右,后墙开有小窗,以利通风。舍内外地坪高差15厘米以上。内墙有1.2米高的水泥墙裙,墙裙以上为普通抹灰。舍内寝床多用木板、红砖或三合土做成。运动场通常采用砖铺、混凝土或三合土地面,向外有坡度,以利排水。在鹿舍四周建有围墙,在母鹿舍和公鹿舍外2.5~3米处,设一道活动木制栅板,隔栅一边留有1.3米宽的门,以便本舍内外拨鹿。每个运动场前墙设1.5~1.8米宽的门,墙外设有5~6米宽,供出牧、归牧和拨鹿的通道,也是安全生产的一种防护措施,通道两端装3米宽的门。

鹿茸加工室

用于鹿茸煮炸和烘干操作,包括炸茸室和风干室两部分。设在场内地势较高,通风良好,靠近鹿舍的位置。炸茸室面积30~40平方米,室内不吊顶,在墙壁和屋顶安装窗户和排气孔。炸茸室内的主要设备有炸茸锅灶、烘干箱、炸茸台架。炸茸锅为铁板或铝板特制的圆底斜壁装置,常用的烘干箱有火墙式、电热烤箱和红外线烤箱三种。为便于取送鹿茸,风干室与炸茸室相通。风干室设在上风处,一般鹿场均采用风干楼。风干室内设天棚安装吊扇,四壁装有带纱窗的大窗便于干燥通风。风干室的面积根据鹿茸多少而定,面积宽大,通风良好,能加速鹿茸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