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对现实土地利用状况、经营特点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求合理利用土地的工作。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水平等;土地经营特点,包括经营规模、生产方式、集约化水平、生产水平等;分布状况包括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方式分布的位置(地理位置、四至经界)、面积大小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是土地利用状况分析的依据,而且是制定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不可缺少的基础。

对现实土地利用状况、经营特点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求合理利用土地的工作。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水平等;土地经营特点,包括经营规模、生产方式、集约化水平、生产水平等;分布状况包括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方式分布的位置(地理位置、四至经界)、面积大小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是土地利用状况分析的依据,而且是制定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不可缺少的基础。其目的是为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提供比较准确的数据;为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资料;直接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农业和其他部门提供基础资料。

发展历史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尚书·禹贡》中,对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各区的土地及其利用差异就有所阐述。随着私有制的建立,土地的丈量愈益重要。宋代已有土地调查法,如北宋的方田法、南宋的经界法。特别是经界法,按农户所有地块的不同形状,采用不同的方法,逐块丈量计算田亩的面积,调查确定地块的质量、用途,如实载入砧基簿(即地籍簿);还绘有地块图,并标明四至。各地的地方志均记载有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状况。近代,不少地理学家和农学家开始了土地利用的专门研究和制图,其中多数从事小区域土地利用实况调查;金陵大学农学院对中国东部农业地区(不包括东北)进行了广泛调查,1937年出版了《中国土地利用》一书及图集。

近代,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资源缺乏、环境污染和粮食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关。因此,以研究土地利用为目的的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工作,被列为各国自然资源调查和国土规划的重要任务。其中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墨西哥、波兰等国都建立了相应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机构,先后开展了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工作。20世纪30年代英国首次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把全国土地利用(着重农业用地)划分为6大类;到60年代又开展了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把全国土地利用划分为耕地、商业性菜园、果园、林地、水面和沼泽、灌丛、居民点、裸露地、非生产空地、工业用地、运输用地、弃用荒地等12个类型。美国农村土地利用调查与分类,是1929年从威斯康星州开始的,后又扩大到密执安州、明尼苏达州;到70年代,利用遥感信息资料和自动化技术编制了土地利用图和土地覆盖图,把全国土地利用划分为城市建筑用地、农业用地、草地、耕地、水面、湿地、荒地、苔原、积雪地等9大类。日本是土地利用调查和制图工作做得较多的国家,先后在1947年、1953年、1974年编制了全国土地利用图,把土地利用划分为城市聚落、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其他用地4大类。苏联自50年代以来,结合地区综合开发清查了土地资源,把土地利用划分为农业用地、非农业用地、居民点用地、林业资源用地、水资源用地等5大类。60年代以来,欧洲20多个国家共同编制1∶250万全欧土地利用图,将土地利用划分为农地、草地、林地、荒地、建筑用地等5类。

中国70年代开始由全国区划委员会同农业部等部门进行全国性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开展了分县1∶50000或1∶100000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概查工作;1984年起在全国开展1∶10000比例尺为主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同年出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指导全国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行政层次在中国分为全国、省级、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成图比例尺大小可分为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调查的详细程度和精度又可分为概查和详查,根据世界一些国家的划分,中、小比例尺的调查属概查,大比例尺的调查属详查。中国在土地资源调查中,自1981年起习惯地把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土地利用调查称之为概查,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所进行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称为详查,这主要是以调查土地资源数量相对准确性来划分的。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主要根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进行分类。它只反映土地利用现状,不以此划分部门管理范围。由于调查详细程度和方法不同,所划分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也不同。概查(或小比例尺成图)所进行的分类较粗,主要在一二级的分类,各类的综合性较强;详查(或大比例尺成图)进行的分类较细,一般分到三级,有的可达四级,分类体系较完善。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为编制全国1∶10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图制定的分类系统,共分三级,其中分耕地、园地、牧草地、水域和湿地、城市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其他土地等10个一级类,43个二级类,37个三级类。

中国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订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分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所包括的土地类型如表所示。

土地利用现状概查

小比例尺成图的土地利用调查,适于国家或大区域范围的调查。随着遥感技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利用卫星像片进行土地利用概查,具有覆盖面广和成图快的特点,因而是一种主要方式。概查工作的内容与程序是:

准备工作

包括:①搜集资料,包括卫星像片(简称卫片)、航空像片(简称航片)、地图及有关文字资料等。卫片要搜集比调查区范围大一些的经过几何校正与辐射校正的多波段、多时相的卫片;地图应包括工作区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专业地图;必要的光谱资料也应收集或测定。②资料分析,了解调查区的情况和土地利用特点,了解卫片的可解译程度等。③制定计划,提出措施。包括所需物资设备、工作组织、工作步骤及完成任务的各项措施等。④图像处理,通过某种技术方法,校正卫星图像在成像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误差,力求减少图像的失真程度。同时,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借助光学技术或电子计算机图像等处理技术,进行彩色合成、密度分割、边缘增强等技术处理,使影像更加清晰,或者使图像的某些特征强调出来,便于解译、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野外踏勘,建立解译标志,拟定分类系统

利用卫片进行土地利用解译时,首先要建立解译标志,解译标志是能使图像上的目标物被辨认出来的特征或特征集合体。建立的方法,一般在室内通过已知目标物或实体,也可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航片与卫片进行对照分析,从中找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卫片上显示的色调、形态等的影像特征,然后携带卫片到实地与地物一一对照,经过野外踏勘、验证,最后确定保证其可靠性,以提高解译程度,编制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室内卫片解译

编制草图解译的目的在于正确确定每个信息单元的基本属性。根据不同解译标志,参看不同时相、波段和组合的影像、地图、专业图等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卫片上难解译和影像不清晰的区域,可借助航片、地形图等,也可采取相应的卫片增强处理。卫片解译主要根据影像的色调、形态、结构、阴影和纹理等,而常用的则是它们的综合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因各波段同一地物的影像灰度不同,故解译标志也不完全一样;假彩色合成片因感光材料不同,合成时波段、滤光片及成像的时相不同等,解译标志也不一样,因此不能互相代替。在解译过程中,一般是:①先易后难,逐步深入。应将自己了解的环境实际和其他材料与卫片上的影像对比,使卫片与地面地物对号。有些解译标志比较容易识别,就先解译出来,逐步积累经验,扩大解译范围,比较难以识别的也可以逐步弄清。实在无法判断的,则可借助航片或到实地进一步确定或修正解译标志,使全部影像得到解译。②对比分析,综合判断。解译时要尽量采取多波段、多时相或不同波段组合成的彩色片,并借助航片进行反复对照分析。在对比分析时,既要用直接标志(形状、大小、结构等),又要用间接标志(色调、阴影、时相等),不要过分依赖单项标志,综合分析判断的结果往往比较准确。③相关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孤立的,是受很多规律制约的,尤其要适应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的约束。在进行土地分类解译时,应通过深入的相关分析来提高解译精度。相关分析是根据各类型间的客观存在的关系,分析判断地类的种类和界线。比如,与耕地相关的因素有村庄、土壤、河渠、相对高度、坡度及所处的地带等。耕地一般分布于居民地附近,大部分有河渠;山区耕地一般分布于与居民地200米相对高差内,大部分在25°以下地带内等。在大面积解译时,要注意不同自然地带的土地利用类型特点。④时相分析。全面掌握调查区的物候历、作物品种大体分布等,与不同时相卫片相结合,帮助解译。时相分析非常有助于地类的解译,在有条件时,应尽量收集不同时相的卫片,以资比较分析。

野外检查验证

卫星像片室内解译后,还要通过野外实地校核,检验其详细程度和准确性。其重点是将那些解译的准确性把握不大或没有解译出来的地物、地类,查误补缺。

成图、面积量算

解译草图须经野外检验校正,无误后,即可转绘到制图底图上,然后清绘成图。除解译的可靠性外,准确的面积量算也是重要的一环。影响面积量算精度主要是成图比例尺和量算仪器以及量算方法。由于卫片分辨率和比例尺的限制,小于最小上图单元的地类在图上无法反映,况且卫片分辨率使一些地物无法解译出来,尤其是农区耕地中的小块居民地、道路、林带等非耕地,夹杂其中,应通过航片进行典型调查和数量统计,计算出面积,从耕地中扣除。

土地利用现状详查

是大比例尺成图的土地利用调查,适于县、乡级或小区域范围的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详查的技术手段有传统的测绘方法(如采用平板仪测图)和航测方法(如直接应用航空像片或像片平面图调绘和补测)编制土地利用图。近年来,随着中国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发展,县级在完成土地资源概查以后,相继开展了土地利用详查。各地进行的工作,基本上遵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如分类系统、图件准备等),主要是利用航片结合地形图进行的;程序大致分4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和面积量算、成果整理。

准备工作阶段包括:①组织准备。建立机构、选调人员、制订计划和技术培训等。②资料准备。收集和整理各种图件(地形图、航片、行政区划图、专业地图等)以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③用品准备。配备必需的工具和仪器设备,购置文具纸张,印刷调查手簿及各种表格。对于生活、交通和劳保等方面的用品也应作必要的准备。

调查阶段一是进行社会调查。邀请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员,了解行政和其他地类界限、插花地的位置、以及土地利用变更情况,以便确定工作路线和调查重点;为了研究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还必须了解土地利用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二是调绘补测工作。可在航片上进行,也可利用地形图进行。主要是航片的判读调绘、地物补测,勾绘地类界线,填写调查原始记录。航片调绘的内容包括标绘行政和土地使用单位界线(县、乡、村、农牧场、林场界,城镇和位于居民点以外的厂矿、部队、学校和研究部门等企事业单位界)以及各类土地界线。利用航片调绘,应先根据航片镶辑图将航片按图幅、航线整理编号,标绘出每一张航片的作业范围,补测航片作业范围内变化了的地物。

整理和面积量算阶段包括:①转绘地类界。经过调绘后的航片,要按技术要求转绘到制图底图上,转绘好的图件是量算面积的基础图件,也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原图。②量算面积。在转绘好的分幅底图上,本着“分幅量算,图幅控制,按面积比例平差”的基本原则,量算土地面积。③面积统计汇总。在分幅量算、平差的基础上,按行政区域由下而上的逐级统计、汇总土地面积。④整饰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成果整理阶段主要工作是:①在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按行政区域编绘土地利用现状图。②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或说明书。包括调查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调查工作概况;调查工作的分类系统及方法;调查成果及精度分析;调查区土地利用现状综合分析及利用、改良建议;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和调查成果。③调查资料装订成册和调查成果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