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稻栽培史

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亚洲稻的原产地之一,其驯化和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7000年(见彩图)。起源、分布和发展在中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已近80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等省市和自治区。其中最早的是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的水稻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具体年代尚未确定。

稻(Oryza sativa L.)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亚洲稻的原产地之一,其驯化和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7000年(见彩图)。

起源、分布和发展

在中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已近80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等省市和自治区。其中最早的是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的水稻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具体年代尚未确定。其后是浙江罗家角的稻作遗存,距今已有7100多年,籼型和粳型并存(见图1)。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炭化稻谷(见图2)和农作工具,尤为引人注目,距今已近7000年。它们都是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之一。黄河流域也发现了不少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新石器时代的水稻遗存,如河南渑池仰韶文化遗址、河南淅川黄楝树村和山东栖霞杨家园遗址,充分说明黄河流域稻作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

图1 浙江桐乡罗家角出土稻米

图2 河姆渡第一次发掘出土的稻谷

稻字,最初见于金文。《诗经》中涉及稻的诗句不少,如“十月获稻”、“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等等,说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商周时期已有不少稻的明确记载。战国时的《礼记·内则》中有“陆稻”,《管子·地员》中亦有“陵稻”,二者都是旱稻。《礼记·月令》和《氾胜之书》中还有“秫稻”的名称,是糯稻。中已出现了“秔稻”的名字。《说文解字》中除了有“秔”字外,还有“稴”字和“稬”字,前者是籼,后者是糯。

野生稻在中国境内也有广泛分布,这在很早以前的古籍中就有记载。战国时的《山海经·海内经》中就指出“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说明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前已在南方发现了野生稻。另外,《说文解字》中的“秜”,以及三国时《埤苍》中的“穞”字等,都是指今年落、来年自生的野生稻。现在查明的野生稻共有三种,即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W.Griffith)、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ex Watt.)和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其中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其分布的最北地区在北纬28°的江西省东乡县,在此以南的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都有分布。

关于中国稻的起源地问题,国内外学者仍有不同的见解,大致有起源于云贵高原、起源于华南、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和起源于黄河下游诸说,也有人主张多处起源说。这一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中国稻的向外传播,大致从周代起,开始北传朝鲜和南传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日本考古学界近年来较一致地认为日本绳文时期(距今3000年前)的稻作,是由中国长江下游东传到日本的。

稻在中国古代的分布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夏商至秦汉

在新石器时代,稻在南北均有种植,主要产区在南方。自夏商至秦汉期间,除南方种植得更为普遍外,在北方也有一定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说明夏初就在北方的某些低洼泽地推广种稻。《诗经》的不少有关稻的诗句,反映当时在黄河流域有不少地区也种稻。《周礼》不仅指出当时全国的九州中,除位于南方的扬州、荆州“其谷宜稻”外,还指出北方的豫州、冀州、青州、兖州、并州所宜的谷类作物中亦包括稻在内,特别是该书还指出“稻人掌稼下地”,反映当时已有专职管理水稻种植事宜的“稻人”。其他如《左传》、《战国策》、《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汉书》等史书,都有不少反映北方种稻的记载。后汉《异物志》还说“稻,交趾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反映在当时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地区在内已有双季稻出现。

三国至隋唐

在此期间,北方种稻续有发展。据《三国志·魏志》、《卢毓冀州论》、《晋书·食货志》、、《隋书·食货志》、《旧唐书》、《新唐书》等记载,当时在黄河流域不少地方都种稻。《旧唐书·玄宗本纪》还谈到开元时曾“遣中书令张九龄充河南开稻田使”。说明当时在今河北、山东黄河以南,江苏、安徽淮水以北的河南道的广大地区辟田种稻。同时,在西北及东北地区也有初步发展。《新唐书·郭元振传》说当时凉州都督郭元振曾“遣甘州刺史李汉通辟屯田。尽水陆之利,稻收丰衍”。该书《北狄传》还说当时靺鞨人在今东北境内建立的渤海国“俗所贵者”是“卢城之稻”。反映位于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南部的地区也有稻的种植。唐代《括地志》还说“自昆仑山以南,多是平地而下湿,土肥良,多种稻”,说明唐代中国西部的广大地区种稻也有相当规模。南方也有较多的发展。晋代的《广志》记载了岭南不少稻的重要品种,还说当时岭南已有“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复熟”的再生稻。唐代《蛮书》还说云南的“曲靖州已南,滇池已西,土俗唯业水田”,而且已有稻、麦二熟制出现。唐代《岭表录异》还谈到在今广东的“新、泷等州山田,拣平荒处,锄为町畦。伺春雨,丘中聚水”,即将“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竝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及种稻,且无稗草”,说明先蓄水养鱼再种稻。这是当时在山区开辟稻田的巧妙方法。

宋元至明清

这时期稻在南北方均有发展。正如宋《图经本草》所说“今有水田处,皆在种之”。据《宋史·食货志》等记载,宋太宗曾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在今河北的雄、莫、霸等州筑堤堰工程、引淀水种稻。在今高阳以东至海长九百里,宽六七里至一百五十里的范围内全辟为稻田,后又扩大到河北南部和河南南阳等地区。《宋史·食货志》还说宋太宗时“江北诸州亦命就水广种秔稻,并免其租”,采用免租的政策在长江以北推广种稻。说在包括现在的陕西、河南部分地区在内的“汉沔淮颍上率多创开荒地”,且“所撒稻种”之“所收常倍于熟田”。还强调指出只要“涂泥所在”之处,“稻即可种”,而“不必拘以荆扬”等地。(辽史·道宗本纪》记载1064年曾“禁南京民决水种粳稻”,以及在1068年又“诏南京除军行地,余皆得种稻”。此“南京”,即现在的辽阳地区,说明当时东北辽阳已普遍种稻。明清时在北方也开辟不少稻田,清代还在京畿地区设京东、京西等四局,大量辟田种稻,并在西北及山西等地扩大稻区。如《万里行程记》说甘肃“张掖所辖”,是“地多水田,产稻甚佳”。《簷曝杂记》也说“宁夏稻田米最多,则专恃黄河水灌注”。还谈到山西“太原迤南郡县多稻”,而寿阳原来是“不种稻、地气晚寒”,但至清代中叶“邑之南乡,近亦有水田,可种稻”。连新疆西藏也发展种稻,如《西藏考》、《西藏记》等18世纪的著作都谈及西藏不少地方种稻的情况。《西藏记闻》“后藏物产”及“工布江达物产”中都载有“秔稻”,还说不少地方“畜水为汙,多种稻”。《西域旧闻》则说新疆不少地方种稻。《听园西疆杂述诗》还指出新疆“南路之阿克苏,北路之马纳斯两处,兼有水田,利于种稻”。东北地区在清代也有发展,如18世纪的《康熙几暇格物篇》及《龙沙记略》等都记载了“口外种稻”之事。在南方,宋代《东坡杂记》谈到海南岛多种稻,《岭外代答》还说广西钦州“无月不种,无月不收”,可能宋代在个别地方已出现了三季稻。据明代《天工开物》、《伪越外记》、《五杂俎》以及清代等记载,明清时期在鄂、湘、赣、皖、苏、浙分布有双季连作稻。在浙、赣、湘、闽、川等地分布有双季间作稻,两广则多双季混作稻。在广东广西南部的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三季稻。总之,明清时期,水稻栽培几乎已遍及全国各地,《天工开物》所说“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也许估计偏高,但稻在粮食作物中已跃居首位。

栽培技术

中国古代在稻的栽培技术方面也有很多经验,最突出的有以下几项。

火耕水耨

参见

轮作和套种

在稻田轮作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后汉张衡《南都赋》中的“冬稌夏穱”,就是稻麦轮作,但也有人反对此说。唐代《蛮书》则明确记载云南“曲靖州已南,滇池已西”地区,“于稻田种大麦”,“收大麦后还种粳稻”。说明至迟在9世纪以前已出现了稻麦轮作。宋代更有迅速发展,据《宋会要辑稿》、《宋史》等记载,宋太宗时曾在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等地推广种麦,促进了稻麦两熟制的发展。南宋时因北方人大量南迁,需麦量激增。政府以稻田种麦+收租的政策,鼓励种麦,故稻麦轮作更为普遍。还总结说收稻后“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因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且其收又足以助岁计也”。明清时期发展更快,如稻后种豆,收豆种麦、双季稻后种麦或豆或蔬菜、双季稻后种甘薯或萝卜、双季甘薯后种稻等三熟轮作制已相继出现,有些三熟制形式还由两广福建逐步向长江流域推进。记载上海等地出现了稻棉轮作制。清代《齐民四术》、《三农纪》、《致富纪实》及不少地方志中记载了在稻田套种泥黄豆的经验。

育秧技术

育秧移栽技术,始见于汉代文献。五月条说:“是月也,可别稻及蓝,尽至(夏至)后二十日止。”“别稻”就是移栽。此外,广东佛山澜石出土的东汉陶水田模型,也有移栽秧苗的反映。宋代陈旉《农书》十分重视培育壮秧,指出:“欲根苗壮好,在夫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三者皆得,又从而勤勤顾省修治,俾无旱干水潦虫兽之害,则尽善矣”。强调只有掌握好播种适时、选地得宜、施肥合理、管理精细、防止灾害这几个关键,就能育出好秧。明代《沈氏农书》还指出“今人密密布种”,原因是“恐草从间生”,如“果能刮尽面泥,草种已绝。不妨少疏,欲其粗壮”。这是用稀播方法培育壮秧的最早记载。该书还指出“若秧色太嫩,不妨阁干,使其苍老”,主张用轻烤秧田的措施使秧苗老健。认为“若亢旱之年,又不可早将秧壅兴,恐插莳迟,而秧蒿败也”,说明干旱年份不能多施肥,以免因栽插迟而秧苗徒长不适用。

施肥技术

古代基肥称为“垫底”,追肥叫作“接力”。明清时期对基肥和追肥的关系已有深刻的认识。明代《吴兴掌故集》说:“湖之老农言,下粪不可太早,太早而后力不接,交秋多缩而不秀。初种时必以河泥作底,其力虽慢而长,伏暑时稍下灰或菜饼,其力亦慢而不迅速。立秋后交处暑,始下大肥壅,则其力倍而穗长矣。”这是单季晚稻很好的施肥经验。《沈氏农书》进一步指出:“垫底尤为紧要,垫底多则虽遇大水,而苗肯参长浮面,不致渰没,遇旱年虽种迟,易于发作。”说明重施基肥使苗易长,多分蘖,并能抗涝抗旱。至于“下接力”,“须在处暑后苗做胎时,在苗色正黄之时。如苗色不黄,断不可下接力。到底不黄,到底不可下也”。但是“若苗茂密,度其力短,俟抽穗之后,每亩下饼三斗,自足接其力,切不可未黄先下,致好苗而无好稻”。并强调“田上生活,百凡容易,只有接力一壅,须相其时候,察其颜色,为农家最要紧机关”。说明追肥要看苗色黄不黄来决定。清代《丰裕庄本书》也认为施追肥时“要看苗色肥瘦如何,临时酌量”。总之,在单季晚稻的施肥方面,注意在深耕的基础上重施基肥,并根据稻苗的长势和苗色巧施穗肥。这种看苗施肥的方法一直流传至今。此外,宋应星和都曾介绍用骨灰、石灰蘸秧根的方法克服“冷浆田”对水稻栽培带来的不利因素。《天工·开物·乃粒》说:“土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秧根,石灰淹苗足,向阳暖土不宜也。”《徐光启手迹》说:“江西人壅田,或用石灰,或用牛猪等骨灰,皆以篮盛灰,插秧用秧根蘸讫插之。”与后来的“包秧根”、“塞秧根”大同小异。

灌溉和烤田

中就指出“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堘,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这是用控制进水口和出水口位置的方法以调节稻田水温。明代《农政全书》和清代福建《屏南县志》等也介绍了用泉水灌田时,要通过延长进水道或先将泉水放入贮水处,经日晒增温后再放入稻田。在具体灌溉技术上,《沈氏农书》指出单季晚稻“自立秋以后,断断不可缺水,水少即车,直至斫稻方止。俗云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否则“若值天气骤寒霜早,凡田中有水,霜不损稻。无水之田,稻即秕矣”。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烤田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的问题,早在《齐民要术》中就指出“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沈氏农书》还指出“立秋边或荡干或耘干,必要田干缝裂方好。古人云‘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惟此一干,则根派深远,苗秆苍老,结秀成实,水旱不能为患矣”,而“干在立秋前,便多干几日不妨;干在立秋后,才裂缝便要车水。盖处暑正做胎,此时不可缺水”。另外明代《菽园杂记》和清代等还指出冷水田要进行重烤,可“任烈日暴土拆裂不恤也”。重烤冷水田,可促进稻苗生育,这是历史上的普遍经验。

稻的资源利用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的水稻分布,南起热带、亚热带的华南,北至温带的黄河流域,空间上从低洼的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都有种植,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几千年的持续种植,形成并积累了众多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生态类型和品种。在《管子·地员篇》中即记载了10个水稻品种的名称及其适应的土壤条件,以后历代农书以至诗文中都有水稻品种的记述。到宋代,已经明确有籼,粳、糯品种的名称和早稻、中稻、晚稻的品种名称。北宋记载了江西水稻品种46个,明代记载了太湖地区水稻品种35个,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收载了16个省的水稻品种3400多。中国现在保存有水稻品种资源约3万多份,它们是长期以来人们种植、选择的结果。其中有适于酿酒的糯稻品种、特殊香味的香稻品种、特殊营养价值的紫糯和黑糯、特别适宜煮粥的品种、适于深水栽培不怕水淹的品种、茎秆强硬不会倒伏的品种、特别适于盐碱地种植的品种、适于山区种植且多芒不怕野猪的品种等等。糯米在古代除作为主食、酿酒、制作糕点以外,还是重要的建筑原料,古代人用糯米和石灰等筑城墙、筑坟。历代一些本草书中,常根据糯、粳、籼的食性寒热不同,以之入药,治疗某些疾病或调理脾胃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