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利尿、脱水药

一类能增加尿量和促进组织脱水的药物。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水和电解质排出,增加尿量,消除水肿的药物称利尿药;在体内不被代谢,以原形经肾排泄,使组织脱水的低分子物质为脱水药。利尿药主要是通过影响下列三个尿液生成环节产生作用。①影响肾小球的滤过机能。但利尿效果微弱,实用意义不大。②影响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机能。凡能影响Na+同时相应地抑制Cl-与水重吸收的药物,均能产生利尿作用。

一类能增加尿量和促进组织脱水的药物。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水和电解质排出,增加尿量,消除水肿的药物称利尿药;在体内不被代谢,以原形经肾排泄,使组织脱水的低分子物质为脱水药。

利尿药

主要是通过影响下列三个尿液生成环节产生作用。①影响肾小球的滤过机能。但利尿效果微弱,实用意义不大。②影响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机能。凡能影响Na同时相应地抑制Cl与水重吸收的药物,均能产生利尿作用。③影响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机能。抑制碳酸酐酶的药物,如醋唑磺胺能使H分泌减少,降低H—Na交换,促进Ha的排出;拮抗醛固酮的药物,或直接抑制K—Na交换过程的药,均能促进Na的排出,从而产生利尿作用。各种利尿药的作用强度,主要决定于它们的作用部位。一般作用于髓袢升支,既影响尿的浓缩机制,又影响稀释机制的药物作用最强。仅作用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药物则作用较弱。

双氢氯噻嗪

属噻嗪类化合物,是一类作用较强的利尿药。氯噻嗪及双氢噻嗪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皮质部,抑制Na的主动重吸收,使Na大量留在小管液中,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又使阴离子(主要是Cl)也留在管腔中,使管腔内渗透压升高,使相应的水分也留在管中一同排出,从而出现显著的利尿作用。用于治疗各种动物的心、肝、肾性水肿。

利尿酸

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髓质部,抑制升支髓质部对Na的重吸收,一方面增加Na的排出,带出大量水分;另一方面减少小管液中进入髓质细胞间的Na,影响髓质细胞间液高渗压的形成,尿的浓缩过程受到干扰,集合管液中水分不能充分被吸收,结果使尿量及尿中Na、Cl都增加。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性及肝性水肿、急性肺水肿

呋喃苯氨酸

又称速尿、利尿磺胺。作用是抑制髓袢升支皮质部与髓质部对Na的重吸收。由于促进Na排出增加,Cl、K的排出也随之增强,产生利尿作用。本品吸收迅速,脂溶性低,能迅速由肾排泄。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如肺水肿、全身水肿、乳房水肿、喉水肿、肾功能衰竭的早期。

汞撒利

人工合成的含汞有机物。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易溶于水及醇。进入机体后释放出汞离子,能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巯基酶系统的功能,从而干扰近曲小管对H的重吸收,Cl重吸收相应减少,使肾小管管腔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产生利尿作用。用于心性、肝性水肿。

氨苯喋啶

作用是直接抑制远曲小管的Na—K交换过程,产生保K排Na的利尿作用。用于肝性水肿。

脱水药

又称渗透性利尿药。是指一些在体内不易代谢或代谢较慢,经静脉注射后能通过渗透压作用引起组织脱水的低分子物质。经肾脏排出时,在肾小管内使尿液渗透压升高,增加尿量和电解质的排出。

甘露醇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在体内不被代谢,大部分以原形随尿排出。高渗溶液能使血浆渗透压增高,有使组织脱水作用。能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经肾排出时,在肾小管中不再被吸收,能带出大量水分起利尿作用。用于治疗脑水肿。

山梨醇

为甘露醇的同分异构体。作用、应用基本上与甘露醇同。

高渗葡萄糖注射液

经静脉注射后,在血管中形成一时性高渗压,经肾小球滤出后,如超过肾阈值,一部分不被重吸收,形成一定的渗透压,产生利尿与脱水作用。脑水肿时,可与甘露醇配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