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对鱼类的生长和生理生化功能,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包括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两类。在农药的环境安全性评价中,通常只做急性毒性,用农药对鱼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表示。(见彩图50)毒性试验试验过程中应先准备好试验条件,再进行正式试验。试验条件准备包括鱼种的选择,药液的配制
农药对鱼类的生长和生理生化功能,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包括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两类。在农药的环境安全性评价中,通常只做急性毒性,用农药对鱼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表示。(见彩图50)
试验过程中应先准备好试验条件,再进行正式试验。
包括鱼种的选择,药液的配制,容器的准备等。①试验鱼种选择:国际上常用的鱼种有斑马鱼(zebrafish)、鲤鱼(carp)、夏裨鱼(guppy)、黑头软口鲦(fathead minnow)、翻车鱼(bluegill)、底(killi fish)、虹鳟(rainbow trout)等;中国常用的鱼种有鲤鱼、草鱼、鲢鱼、金鱼等。供试鱼种要纯正、健康、大小一致,体重一般不超过5克,体长小于7厘米。试验前须先驯化饲养一周以上,待鱼苗的死亡率稳定在10%以下时方可供作试验,试验前停食一天。②试验用水与药液的配制:试验用水一般用经曝气去氯处理的自来水。供试农药可用纯品、原药或制剂。对于水溶性大的农药品种可直接用蒸馏水配制,然后用试验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对于难溶性的农药可先用少量低毒的溶剂助溶。在配制好的药液中,农药一定要处于溶解或高度均匀分散状态。③试验容器和环境条件:一般用20升的玻璃缸,试验用水量按鱼的体重控制在1~2克/升范围内,试验温度通常在20~28℃,在同一试验中的温差不得超过±2℃,试液中的溶解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pH在6.0~8.5之间,每天光照12~16小时。④为了验证试验条件的标准性,根据国际标准组织规定,用重铬酸钾作参考毒物,以斑马鱼作试验鱼种,用上述条件进行试验时所求得的24小时的LC50值应在200~400毫克/升之间。⑤预试:根据毒理学试验程序,在正式试验前须先进行试验,求出24~48小时内试验鱼全死亡时的最低浓度值与全存活时的最高浓度值。
在预试求得的最低、最高浓度范围内,按等比级数确定5~7个试验药液浓度组,每组重复两次,每缸投放鱼10尾。鱼类的急性毒性测定方法有静态法、半静态法与流动法三种。静态法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更换药液,试验方法简便,但它只适用于不易挥发、难降解的农药品种;流动法是用配制好的药液,连续流过养有鱼的试验容器,以保持试验药液浓度恒定不变,此方法设备复杂,但可用于测定易水解、易挥发、耗氧量大的农药品种;目前最常用的是半静态法,即在试验期间每隔12小时或24小时更换一次药液,以保持试液中农药浓度不低于初始浓度的80%。供试鱼苗在整个试验期间不喂食。在正式试验开始后的最初8小时中要连续记录鱼的中毒症状,鱼的死亡数,并及时清除死鱼,以后作24、48、72、96小时的定期观察;根据试验期间各处理组鱼的死亡百分数,用概率法求出48小时与96小时农药对鲤鱼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与其95%可信限。
用上述方法求得的LC50值,是评价各种农药对鱼类毒性大小的相对值,LC50值愈小,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愈大。根据48小时的LC50值的大小将农药对鱼类的毒性划分为三个评价等级:
低毒级 LC50>1O毫克/升
中毒级 LC501.0~10毫克/升
高毒级 LC50<1.0毫克/升
高毒级农药在施药后的最初几天内,禁止将田水排入河塘,以免造成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中毒级农药在施药后,要尽量避免田水流入河塘;低毒级农药在施药后对周围水域中的水生生物无危害影响。部分农药对鲤鱼的毒性如下表:
农药对鲤鱼的毒性与评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