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针刺麻醉

原理研究多数是建立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兽医的研究对象就是动物,因此两者之间的成果可以彼此借鉴和引用(见针刺麻醉原理)。针麻的临证规律经反复实践,对针灸方法、畜体差异已有了认识,发现了一些规律。针刺方法针刺穴位由多到少,趋向精简。从实践中认识到,穴位有其相对特异性。精选针麻最佳组穴,是提高针麻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少而精的穴位,不但不会降低针效,而且可以排除干扰和精简操作程序。

在动物体某些腧穴施以一定的物理性刺激,使动物的痛觉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并能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技术。简称针麻。它是中国科技人员于20世纪60年代,在传统的针刺镇痛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新技术;是兽医外科领域的一项技术革新,也是中国传统针灸术的又一发展。

兽医针麻的创立和发展

针刺止痛是中兽医的独特技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的兽医工作者在人医针麻技术的启发下,根据针刺具有镇痛及调节机体生理机能的作用,以兽医临证针刺止痛的治疗经验为基础,开展了针麻技术的试验研究,并获得了成功。196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实验马骡耳针麻醉获得成功。1970年10月北京军马防治所和北京兽医院采用“抢风、三阳络”组穴电针麻醉,为401例试验动物和病畜进行了多种手术。继此之后,一些院校、研究单位和兽医站采用不同的组穴及针刺方法,进行家畜针麻手术试验研究,均先后获得成功。1973年11月和1975年4月先后在广州和北京两次召开了全国兽医针麻技术座谈会;1979年7月在武昌召开了兽医针麻技术表演会。并曾于1973年组织了全国兽医针麻临证研究协作组。从寻找有效穴位、改进针麻方法、筛选刺激参数、改进手术操作和手术器械等方面着手,进行了广泛而大量的研究探索。在此基础上,农业部畜牧兽医司还领导和组成了兽医针麻原理研究协作组,分别从经络学说、神经生理及神经体液学说等方面,对兽医针麻效应的机理开展了研究。

中国兽医针麻技术的研究成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很大反响。许多国家的兽医和科学工作者,纷纷来中国进行参观考察,不少国家的兽医人员还专程来中国进修学习针灸针麻技术;中国的兽医针灸针麻专家也多次应邀出国讲学和技术表演。

针麻的临证适应范围

在中国用针麻施行的兽医外科手术很多。针麻不仅能应用于牛、马、猪、羊、狗、猫等家畜,也能应用于某些野生动物(如非洲狮、金猫、梅花鹿等)的外科手术。就手术类别而言,针麻能适用于头、颈、胸腔、腹腔、阴部和前后肢各科常用外科手术40余种。

针麻的作用机理

科研人员与医务人员相结合采用电子、电生理、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组织化学、解剖及超微结构、神经药物学等技术,进行了针麻原理的研究。由于兽医针麻的研究可以直接结合临证或模拟临证条件进行,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虽然起步较人医晚,但进展较快。而且兽医针麻原理研究的成果,同样鼓舞和推动了人医针麻的原理研究。又因人医针麻原理研究多数是建立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兽医的研究对象就是动物,因此两者之间的成果可以彼此借鉴和引用(见针刺麻醉原理)。

针麻的临证规律

经反复实践,对针灸方法、畜体差异已有了认识,发现了一些规律。

针刺方法

针刺穴位由多到少,趋向精简。从实践中认识到,穴位有其相对特异性。精选针麻最佳组穴,是提高针麻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少而精的穴位,不但不会降低针效,而且可以排除干扰和精简操作程序。关于穴位刺激方法,已由传统的手捻针发展到电针、水针、激光针、微波针等多种针麻方法,可以适应于各种不同的需要。关于刺激量,应控制在有效适宜范围内,尤其是电针麻醉水针麻醉(主要指在穴位内注射麻醉药液),不宜用量过大,否则就容易偏离针麻的方向。对于针刺的诱导时间,针刺的有效适宜刺激参数(如电脉冲的波型、频率、波幅等)也作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数据(见电针麻醉)。

针麻效果与不同畜种及个体差异的关系

不同家畜之间针麻效果有一定的差异,但尚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一般而言,在不同畜别中,牛、羊和猪易于获得理想的镇痛效果,马属动物次之。在同一畜种不同神经类型的个体之间,以平衡型(稳定型)最好;兴奋型(敏感型)虽然对针刺很敏感,容易获得好的针麻效果,但是在针麻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因素的破坏,而导致针麻效应的衰减,抑制型(迟钝型)的畜体因对针刺很迟钝,虽然术前表现安静,但难于建立好的针麻效应。其他如家畜体质、营养、性别、年龄、体重以至施术的体位姿势等的不同,一般都能在针麻下施术,但体质健壮、营养好、壮年、体重大的家畜和需长时间倒卧姿势施术者,对针麻的要求较高。

针麻效果与外界干扰因素的关系

针麻是在家畜处于清醒状态施术的。术中家畜的视、听、触、温等感觉和部分肌肉反射保持正常,因此针麻必需保持安静的环境。强光、声响、触刺等外界因素的不良刺激,都会影响受术动物的不安和骚动,而影响痛阈的提高,甚至导致针麻的失败。

针麻效果与手术操作及手术性质的关系

畜体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手术的,特别是触觉未消失的情况下,对于手术各项操作会产生一定的反应。所以应尽力使手术操作熟练,稳、准、轻、快地施术。临证试验的手术病例中,评为良级和尚可者,多数和手术的操作有直接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注意。手术性质对针麻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以生理手术和病理手术相比,后者往往更易出现镇痛不全现象。如畜体组织处于炎症、病理性粘连情况下,一方面分离组织时间较长,另一方面组织的炎性变化,提高了组织对刺激的敏感程度,对针麻的要求也随之增高。

关于针麻的“三关”问题

针麻手术中所谓的三关,即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肉紧张,有人作了较系统的观察,在施行腹腔和盆腔手术时,各种动物有着不同程度的反应。一般而言,牛、马、猪、羊等动物虽然也存在着三关问题,但主要是镇痛不全这一关,如果镇痛不全这一关得到较好地克服,内脏牵拉反应和腹肌紧张的现象也就随之消失。而对于狗和猫这类动物来说,内脏牵拉反应是很重要的一关。例如在施行狗的脾脏摘除术或胃大部切除术时,如果在穴位配方中忽视了选取抗牵拉反应的有效穴位,手术过程中即使是在开腹等操作时,受术狗的疼痛反应完全消失,但在牵拉胃肠和翻动脏器时,仍往往出现骚动不安、恶心呕吐等强烈反应,甚至出现休克现象,使手术无法进行而导致针麻手术失败。在克服针麻手术中的三关问题上,各地从筛选最佳穴位和刺激参数、提高针刺操作技术、改进手术方法及选用恰当的辅助用药等方面着手研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针麻过程

针麻在施术过程中可分为诱导期、针麻期和恢复期。

诱导期

在进针之后,手术开始之前,对穴位预先进行刺激的一段时间。诱导期的长短,因穴位所在部位、刺激方法、动物的生理状况及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而有所差异。一般为15~30分钟。通过诱导可使受术动物逐渐适应穴位刺激,从而保持安定,并可加强针麻效果。因此,一般诱导时间不能过短,仓促施术,可能带来不良后果。但诱导时间过于延长,并不能使针效进一步提高,如若超过40分钟以上仍达不到好的针麻效果,则应检查针刺操作是否符合要求,甚至考虑改变麻醉配方等应急措施。

针麻期

经过适宜的诱导后,动物的痛觉显著减低或完全消失,则进入针麻期。其特点是神志清醒而安定。如果用健康动物做实验性手术时,手术过程中受试动物仍可吃草料和饮水。说明针麻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干扰较小。在捻针、电针、激光针和微波针麻醉的针麻期内,可根据手术要求及动物的表现,在穴位上进行持续刺激,亦可断续刺激,临证上均可使常用手术顺利进行,时间延长对动物无不良影响。但水针麻醉的针麻期一般仅能维持2~3小时,需更长时间的手术,必须配合其他措施。

恢复期

又称后效应期。是指停针之后,动物恢复痛感所经过的一段时间。针麻停针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尚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一般称之为后效应,其时间的长短,依所选穴组、刺激方法和不同个体而异,一般可维持30分钟左右,个别的可长达两小时以上。

针麻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1973年12月中国家畜针刺麻醉技术座谈会制定的“家畜针刺麻醉暂行标准”,将针麻效果分为优、良、尚可和失败四级。

在切开皮肤、分离组织、内脏或患部牵引、整复及缝合等各项操作中,动物安静无疼痛反应,或有轻微的局部颤动。

在上述手术操作中,个别环节局部出现颤动或躲闪,内脏及患部牵引整复时,出现短时间的不安或轻微骚动,但能较顺利地进行手术。

尚可

各项手术操作中,局部出现较明显的颤动或躲闪反应,出现多次间歇性的骚动,但手术尚能完成。

失败

各项手术操作中,动物强烈挣扎,骚动不安,手术难以进行。但是应与手术无关的骚动除外。猪、山羊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嚎叫和骚动应与手术疼痛刺激引起的嚎叫及骚动相区别。

对针麻的评价

与药物麻醉相比,针麻的特点是:①针麻过程安全可靠,无明显的副作用。在中国兽医针麻临证应用中,几乎不用麻醉药,术中未曾发生因麻醉而出现的意外事故。术后也没有麻醉药带来的副作用。对麻醉药过敏的心、肺、肝、肾等功能不佳的垂危病畜,采用针麻施术有利于保证病畜术中及术后的安全。同时由于针麻是在病畜完全处于清醒的状态下接受外科手术的,因而避免了药物全身麻醉时牛、羊的食道肌肉松弛,胃内容物倒逆以致误吸入肺,而引起异物性肺炎等。②针麻能够调整动物体各部的机能活动,增强病畜的抗病能力。针刺穴位可增强其吞噬及杀灭侵入体内细菌的能力,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机能,从而增强抗病力,有利于康复。同时,针刺穴位具有抗炎作用(见针灸作用原理),针麻手术后伤口的肿胀程度较药麻显著减轻。③针麻操作简便易行。一般针麻所需的器械均较经济简便,携带方便,操作易学,便于推广。同时,针麻过程中病畜除痛觉阻滞外,其他生理机能均维持正常;针麻手术结束停针后,尚有较长的后续作用,创口一般无明显的疼痛反应。因此,手术结束和拔针后,病畜立即能自如活动,不必使用止痛等特殊护理措施,简化了术中及术后的操作。适合广大农牧地区、山区和野战外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