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质量管理

农业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作业质量和产品质量所采取的各种技术、组织措施等一系列的活动。其内容包括:搜集质量情报、制订质量计划、确定质量水平、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管理标准、进行质量控制、组织质量检验等环节。质量管理是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产品质量是指产品适合一定的用途,满足社会一定的需要所具备的特性。

农业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作业质量和产品质量所采取的各种技术、组织措施等一系列的活动。其内容包括:搜集质量情报、制订质量计划、确定质量水平、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管理标准、进行质量控制、组织质量检验等环节。质量管理是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适合一定的用途,满足社会一定的需要所具备的特性。它包括产品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和生物学特性等内在特性和产品的外观、形状、色泽、气味、触感等外部特性。各种产品的质量特性各不相同,但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适用性。是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基本性能。如食品的鲜、活、细、嫩、甜、酸、咸、辣、营养、热量及药物的疗效、保健功能等。②可靠性。如产品无毒、无菌、清洁、卫生、保证人体健康、人畜安全等。③经济性。指产品的功能高、成本低,价廉物美。④满意性。如产品美观大方,色、香、味俱全,消费者满意等。企业的产品质量集中地反映企业素质,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质量标准是指产品质量特性的具体要求,是检验产品质量的统一尺度。产品质量标准要有科学量度,尽可能做到数量化,以作为不同产品有规定的质量标准,包括纯度、长度、容量、功率、拉力以及各种食品的营养成分等方面的需求,作为检验质量的技术依据。产品质量标准分为国家标准、部级标准和企业标准。下级所定质量标准不得与上一级相抵触。产品质量标准是在一定条件下确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用户要求的提高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农业企业应瞄准国家质量标准,向更高的质量目标迈进,增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①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基本上属于质量检验阶段。其间又可分为自我检验和专业检验两个阶段。在自我检验阶段,产品质量的好坏依靠操作者自己进行检验,实行自我管理;在专业检验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设备的更新,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以后,依靠操作者自我检验已不能适应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便进入由专业检验员从事产品的质量检验和管理。②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控制军用产品质量开始,实行了统计质量控制。它是通过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出影响产品优劣的因素,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但是由于过分强调统计方法,忽视组织管理,从而影响到这一方法的推广和提高。③全面质量管理阶段。6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是指在产品研制、生产、使用过程中,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所采用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的综合管理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①计划。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产生不合格产品的主要原因,拟订提高质量的措施计划。②执行。落实执行计划的负责部门和负责人,付诸实施。③检查。对计划执行过程实行全面控制,对背离计划标准的情况及时纠正。④处理。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订入有关标准、制度、规定中去,并将遗留问题转入下一循环中去解决。

中国自1978年以来广泛开展了提高产品质量的活动。1979年7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产品质量监督机构的任务是:监督检验产品质量,提出改进产品质量的建议;指导和协助企业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对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有权进行经济制裁和停产整顿;对优质产品实行标志制度、奖励制度和优质优价政策。1979年11月、1980年3月相继颁发了《优质产品标志实施办法》、《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对产品质量管理作了一系列规定,贯彻落实“质量第一”的方针,从而促使企业质量管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农村企业也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人民对农副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