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养猪业经济

脂等是工业的重要原料。猪是杂食动物,其饲料多利用种植业的副产品(如糠麸、饼粕等)和采集的野草。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主要在农家作为副业饲养,商品率很低。从近代以来,由于市场需求扩大,逐渐发展了专业化的养猪场,但实行大规模工厂化饲养还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一些饲料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开始的。到80年代,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猪肉及其加工食品主要是由工厂化养猪场和食品企业提供的。

猪的饲养、繁殖以取得肉和其他产品的再生产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猪肉是人们肉食的重要来源,养猪业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985年,世界肉食结构中猪肉占39.3%;在一些养猪业发达的国家,猪肉占的比重更高,中国占85.9%,丹麦占75%(1964年),荷兰占71.9%,民主德国占70.3%,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占65%,匈牙利占64.8%,菲律宾占64%,联邦德国占59.9%。猪的皮、鬃、毛、血、脏、骨、蹄、脂等是工业的重要原料。

猪是杂食动物,其饲料多利用种植业的副产品(如糠麸、饼粕等)和采集的野草。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主要在农家作为副业饲养,商品率很低。从近代以来,由于市场需求扩大,逐渐发展了专业化的养猪场,但实行大规模工厂化饲养还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一些饲料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开始的。到80年代,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猪肉及其加工食品主要是由工厂化养猪场和食品企业提供的。

世界养猪业经济概况

1985年全世界猪的存栏头数达7.9亿头,比1934~1938年平均年存栏头数2.62亿头,增加2倍多。但更主要的不是存栏头数的增加,而是猪肉产量的增加。1985年,全世界猪肉产量达到5830万吨。如美国,1950~1985年猪的存栏头数由5890万头减到5407万头,而猪肉产量却由485万吨增加到660万吨,其中猪的平均屠宰活重一直保持110千克左右,主要是提高了出栏率,1985年达到155%。

养猪业主要是分布在亚洲、欧洲的一些国家;其次是北美洲和中美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只有少数国家养猪较多。从产肉结构看,1984年肉类总产量中猪肉所占的比重:亚洲58.5%,欧洲48.8%,北美洲、中美洲26.4%,南美洲13.9%,大洋洲9.2%,非洲5.6%。世界养猪最多的是中国,1985年存栏3.3亿头,占世界存栏总头数的42%,差不多等于整个发达国家的存栏总数,占发展中国家存栏头数的73%。其次是苏联为7791万头,美国为5407万头,中、苏、美三国猪的存栏头数占全世界的58.5%。再次是联邦德国为2361万头。从产肉量来看,中国也居世界首位。1985年,中国猪肉产量1655万吨,占世界产量的28.4%,其次是美国660万吨,苏联591万吨,联邦德国314万吨。这四国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5.2%。同年,法国、日本、意大利、荷兰、丹麦等国猪肉产量在100万~200万吨之间。发达国家猪的存栏头数占世界的42.7%,而产肉量占世界的61%。平均胴体重、出栏率、平均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发达国家分别为80千克、132%、105千克,而发展中国家分别为65千克、77%、50千克。猪的平均胴体重最高的国家是:意大利为105千克,捷克斯洛伐克为101千克;出栏率最高的是:英国为196%,日本为193%,联邦德国为159%:平均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最多的是:法国为157千克,日本为143千克,荷兰为135千克,联邦德国为133千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活猪、猪肉、猪内脏及其制品的出口贸易量增长很大。如产猪国活猪出口贸易量,1984年是1017万头,比1934~1938年平均年出口贸易量193万头增长4.3倍。丹麦、荷兰、匈牙利、法国、意大利、中国是主要出口国。

猪的饲养方式,发达国家主要是工厂化饲养,从饲料配合、供水、喂料、控温、通风、净化、清粪等都是自动化、半自动化。大型专业化育肥猪场规模在1万~10万头,中小型专业化育肥猪场规模也在几千、几百头。苏联莫斯科州库兹涅佐夫国营养猪综合体,年生产猪10.8万头。发展中国家除在大城市郊区设有少数现代化大型养猪场和农村有少数中小型专业养猪农户以外,主要是由农户作为副业经营。

中国养猪业经济概况

中国1985年养猪业产值达364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4.8%,占农业总产值的12.5%。猪的存栏头数,1985年比1949年增长4.7倍,年平均递增5%;猪肉产量,1985年比1949年增长5.9倍,年平均增长速度5.5%。1985年,全国平均每人占有猪肉量15.9千克,出栏率77.8%,平均每头重量69.3千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在各地设立了种猪场、配种站、人工授精站,配备技术人员,充实设备,逐步完善繁育改良体系,先后从国外引进肉脂型、瘦肉型种猪5000多头,纯系繁育和杂交改良中国猪种。在1978年以后,很多地方以县为单位采取统一供应精料,一头种公猪一年叮配母猪1000多头,加速了改良进度;杂种肉猪日增重一般可提高10~15%。1985年,全国瘦肉率达45%左右的杂种猪约有2500万头,占猪群的7%,且饲养水平也较低。中国养猪数量虽比美国多5倍,但产肉量仅比美国多1.5倍;养猪发达国家生产1千克猪肉只需要配合饲料2.8~3千克,并且瘦肉可达50%左右,而中国需要饲料粮3.5~4千克,瘦肉只有30%。

饲养方式,1949~1957年实行“私有、私养、公助”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还实行供应饲料粮,收购预付定金等政策,养猪业发展很快。1958~1978年,养猪基本执行“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的方针,强调公养,曾几度收回饲料地,废除奖售等政策,使养猪生产受到影响,肉食紧张,城市实行定量供应。1979~1985年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农村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养猪以家庭经营和专业户饲养为主,养猪业获得了发展,城乡肉食供应有显著的改善。

在流通上,长期以来猪肉实行派购,国家按固定价格收购。从1985年开始,实行市场购销,价格放开,随行就市,国家按合同实行指导价格收购。1985年全国收购肥猪1.6亿头,占出栏头数的67.1%,国家商业食品系统合同收购肥猪8098万头,约占收购总头数的1/2。1952年、1956年、1961年和1985年在全国曾先后五次提高猪的收购价格,并调整了购销差价。1985年出口活猪295.7万头,冻猪肉10.96万吨,猪肉罐头等制品9.4万吨,猪副产品4445吨,猪鬃19万箱,猪肠衣7万桶,猪大肠头1.1万桶,猪革皮375.5万张,共创汇6.12亿美元。

猪肉消费水平,按1985年社会零售总量916.4万吨(不包括农民自食部分)计算,城乡平均每人消费8.8千克,比1952年2.96千克增长近2倍,年递增3.4%;比1978年4.86千克增长81.7%,年递增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