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畜牧业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50年代开始,对边远省、区畜牧业的资源、分布、特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随着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工作的深入发展,1979年以后,广泛开展了畜牧业区划研究,完成了全国的和部分省(区)、市、县的畜牧业区划。内容①畜牧业资源的调查。

农业部门区划之一。根据畜牧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方向所进行的区域划分和分区研究。是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划分依据和标志分类划区,分析各区畜牧业生产的优势和障碍因素,提出建立合理的畜群结构和布局、饲草饲料基地、畜禽商品生产基地以及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建议,为制定畜牧业规划,因地制宜指导畜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在20世纪30~40年代对部分地区进行过畜牧业资源的调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50年代开始,对边远省、区畜牧业的资源、分布、特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随着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工作的深入发展,1979年以后,广泛开展了畜牧业区划研究,完成了全国的和部分省(区)、市、县的畜牧业区划。

内容

①畜牧业资源的调查。主要是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饲草饲料资源;畜禽品种资源;主要畜禽疾病的种类和分布;畜牧业技术力量和农牧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畜牧经济资料,如畜产品商品率、肉料比、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畜草料平衡关系和每人占有畜禽产品数量等。②分类划区。在查明畜牧业资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畜牧业生产条件、畜禽结构、饲草饲料类型或草地(场)类型与生产水平以及今后畜牧业发展方向后,进行分类划区。分区的主要依据是:①畜牧业生产条件和特点的区内相似性;②畜牧业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的区内相似性;③保持一定行政区域界线的完整性。分区指标一般以畜禽结构为主导指标,以饲料类型、生产水平为辅助指标。在分区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不同地区畜牧业自然资源和技术经济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找出优势和潜力,根据国家和当地人民对畜产品的需要及生产发展的可能,提出不同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方向、途径和主要措施。

中国畜牧业分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有关单位制定了《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将中国畜牧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划分为7个区(见彩图56):Ⅰ.青藏高原区。包括西藏全部,青海大部,四川、甘肃部分地区。特点是:多山脉高原,为高寒牧区,自然条件严酷;牦牛为特有家畜。发展方向:保护天然草场;发展牦牛、藏羊为主;在改善生产条件下,改良畜种。Ⅱ.蒙新高原区。包括内蒙古、新疆全部,甘肃、河北部分地区。特点是:多沙漠、山脉,北方干旱牧区;骆驼为主要家畜。发展方向:保护天然植被;局部地区可实行农林牧结合;发展绵羊、黄牛、骆驼等;条件好的发展细毛羊和肥羔生产。Ⅲ.黄土高原区包括山西、宁夏全部,青海、甘肃、陕西、河南、河北部分地区。特点是:黄土高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发展方向:种草植树、保持水土;逐步退耕还林、还牧或实行粮草轮作;发展草食家畜为主,适当发展猪、禽。Ⅳ.西南山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全部,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湖南、广西部分地区。特点是:高原山地,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形成“立体农业”。发展方向:根据海拔、气候条件,分别发展猪、禽、水牛、黄牛、山羊、马、绵羊、牦牛;实行农林牧特别是林牧结合,用好草山草坡。Ⅴ.东北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全部。特点是: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多平原,草地质量好;养马、奶牛业发达。发展方向:耕地将继续扩大,农牧结合将进一步发展;侧重发展奶牛业,根据精料生产状况,发展养猪。Ⅵ.黄淮海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全部,河北、河南大部,江苏、安徽北部。特点是: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多平原,草类种类多、来源广,适宜各种畜禽生长。发展方向:继续发展农牧业结合优势,充分利用牧草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草食家畜与猪并重。Ⅶ.东南区 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江西全部,湖南、广西、湖北、江苏、安徽大部,河南部分地区。特点是:丘陵广布,湖河极多,热量、雨量充沛,种植业发达,水产丰富,水牛、猪和水禽占全国首位。发展方向:农区仍以养猪为主,提高质量;丘陵山地强调林牧结合,发展养牛;充分利用水面,发展水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