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理论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兴起的强调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的一个学派的理论。行为科学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规律的一门边缘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为管理科学的学派之一,对农业企业的管理已产生广泛的影响。产生和发展 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理论,其开初阶段称为“人际关系学说”,1949年美国一些学者改称为“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G.E.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兴起的强调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的一个学派的理论。行为科学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规律的一门边缘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为管理科学的学派之一,对农业企业的管理已产生广泛的影响。

产生和发展

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理论,其开初阶段称为“人际关系学说”,1949年美国一些学者改称为“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G.E.Mayo,1880~1949)在著名的“霍桑试验”的基础上创立的。其要点是:①以“社会人”的概念代替“经济人”的概念;②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的高低;③企业不仅要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而且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④企业领导不仅要善于了解人们合乎逻辑的行为,而且要善于了解人们不合乎逻辑的行为。梅奥所创立的人际关系学说,为后来的行为科学奠定了基础。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行为科学的一个重要动向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组织行为学的出现。

基本内容

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四个方面。个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激励理论。它的基本理论有X理论—Y理论、超Y理论(权变理论)、Z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期望理论、挫折理论、强化理论等。群体行为的基本理论有群体动力学理论、冲突调节理论等。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的基本理论有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支持关系理论、管理方格理论和目标管理等。下面介绍几种影响比较大的理论:

X

理论—Y理论

theory X-theory Y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D.MeGregor,1906~1964)提出的管理理论。它围绕对“人的本性”的截然不同的认识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X理论对人的本性作如下假设:第一,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尽可能逃避工作。第二,人生来就缺乏进取心,不愿负责任,宁愿听从指挥。第三,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需要。第四,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多数人在工作中没有创造力。Y理论对人的本性作如下假设:①人并非生来就是懒惰的。要求工作是人的本性。②一般人都有进取心。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但愿意而且能够主动承担责任。③人追求满足个人欲望的需要与组织的需要没有矛盾。④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对人的本性所作的假设不同,因而管理方式和手段也不同。X理论强调管束和强制,在组织上依靠监工;在手段上突出奖惩。以Y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管理理论则认为,强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手段。主张用“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用信任代替监督,强调管理者应当为发挥职工的智慧和能力创造条件。

超Y理论(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

美国行为科学家莫尔斯(J.J.Morse)和洛希(J.W.Lorsch)提出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权宜应变,没有什么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莫尔斯和洛希对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进一步作了试验,认为X理论并非全部错误,毫无用处:Y理论也不是全部正确,到处可用 应当把X理论和Y理论两者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在那些不太容易给人以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工作部门,如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文化教育部门,采用Y理论会更有效果。超Y理论的要点是:①人们是怀着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的。有的人需要更正规化的组织结构和条例规章,有的人则需要参与决策和承担责任的更多机会。②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人欢迎以X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方式,有的人则欢迎以Y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方式。③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适合工作性质和职工素质的,效率就高;不适合的,效率就低。当一个目标达到以后,可以激起职工的胜任感,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Z

理论

theory Z

日裔美国管理学者大内(W.Dunhi)提出的管理理论。大内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和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大内概括了美国和日本管理方式的特点,提出了A、J、Z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A理论代表美国的管理模式。其特征为:短期雇用,个人制定决策,个人负责,选拔提升快,明确的正式控制,个人按专业化发展,不太关心职工生活。J理论代表日本的管理模式。其特征为:终身雇用,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集体负责,选拔提升慢,不明确的非正式控制,个人不完全按专业化发展,关心职工生活。大内在比较了A理论和J理论之后,声称取二者之所长,提出了他认为适合美国的Z理论模式。其特征为:长期雇用,上下结合制定决策,个人负责,选拔提升慢,在不明确的非正式控制中带有正式控制,个人适当地按专业化发展,全面关心职工生活,包括其家庭生活在内。Z理论得到各国管理学界的重视,影响较大。

需要层次理论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所首创的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著名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等级。他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是由低级到高级阶梯式上升的。前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一级的需要随之产生,成为人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对马斯洛的观点存在着许多争论,奥尔得弗(C.P.Alderfer)提出的需要理论修正了马斯洛的论点。奥尔得弗认为:①人类的需要不完全是天生的。②人类的需要既是由低到高向上发展的,也存在一旦遇到挫折就下降的情况。如较高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可能放弃高级需要,转而谋取低级需要。③人类的需要并不一定严格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逐级发展,而是可以越级的,有时还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需要。

期望理论

expectancy theory

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V.H.Vroom)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对目标的追求,行为的激发力量决定于目标价值的高低和期望概率的大小,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这个公式叫期望值模式。“目标价值”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概率”是指职工认为某一行动成功的可能程度。这个模式说明,激发对象对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激发的力量就越大。企业管理者只有善于提高目标价值和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才能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团体动力学理论

group dynamic theory

研究非正式组织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对团体的目标、内聚力、规范、结构、领导方式、参与者、团体中行为的分类、团体的规模以及团体如何实现行为的改变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支持关系理论

support relation theory

美国心理学家利克特(R.Likert)提出的一种关于企业领导模式的理论。利克特认为,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对人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必须善于使每个人建立和维持对自己个人价值和重要性的感觉,并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看成是对自己个人价值和重要性的一种支持,这种关系称“支持关系”。利克特指出,以职工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强调处理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往往生产效率提高;以生产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强调工作中的技术方面,往往生产效率较低。利克特认为,管理领导方式有四种基本类型:①专权的命令式;②温和的命令式;③协商式;④参与式。第一种是传统的领导方式,第二、三种虽有程度不同,但无本质区别,可统称为权力主义的管理领导方式。一个企业的领导方式越是专权,采取权力主义的程度愈高,则生产效率愈低。反之,一个企业的领导方式愈是民主,采取参与式的程度愈高,则生产效率愈高。采取参与式领导方式,必须应用支持关系原则,实行集体决策和集体监督,并树立高标准的目标。通过实现这些目标,既达到组织的目的,又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需求,从而不断增强激励力量,提高生产效率。

管理方格理论

management grid theory

美国行为科学家布莱克(R.R.Blake)和莫顿(J.S.Mouton)倡导的一种用方格图表示和研究领导方式的理论。他们认为,在管理中既要高度关心人,又要高度关心生产。他们设计了一张纵轴和横轴各9等分的方格图,横轴表示管理者对生产关心的程度,纵轴表示对人关心的程度,方格图的四角和中心分别代表五种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如图)。

管理方格理论示意图

图中1.1型是贫乏型管理;9.1型是任务式管理;5.5型是中间式管理;1.9型是俱乐部式管理;9.9型是优良协调型管理,是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布莱克和莫顿认为,9.9型管理方式表明,在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因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企业领导者应该客观地分析企业内外的各种情况,把自己的管理方式改造成为9.9型管理方式。

目标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简称MBO)美国企业管理专家德鲁克(P.F.Drucker)提出的。它既是组织发展和变革中的一项措施,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德鲁克认为,必须将企业的总目标转化为分项目标,企业的各级主管通过这些分项目标对下属进行领导,以此来达到企业的总目标。如果只有总目标而无分项目标来指导各个部门的各个职工的工作,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越大。德鲁克的主张,对企业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目标管理制度。实行目标管理的步骤是:第一,设立目标。企业设立总目标,各部门根据总目标设立部门的目标,职工再根据部门目标设立个人目标,形成一个“目标链”。在设立目标的过程中,管理者与职工共同确定资源取得的途径、考核工作进度的日期和衡量工作成绩的标准等。第二,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即用一整套管理控制的方法去实施目标,但主要是放手让职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动完成个人的目标。第三,考核评议。由管理部门和职工共同评议,讨论完成目标的情况和原因,为下一次实行目标管理创造更好的条件。

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已在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